記得08年京奧,港人普遍有份認同感,近日正值奧運舉行,港人愛國熱情不再,反而對中國選手落敗,冷嘲熱諷,港人身份認同顯然出現極大變化。加上近日選管會禁止倡議港獨的參選人出選立法會,備受社會輿論非議,相信港獨議題將成為未來社會運動焦點。
究竟香港基督徒應如何看本土運動和港獨,是當下教會必須認真探討的處境性議題,但至今還未見到有太多學者和牧者作出相關評論。華人教會高舉聖經傳統,筆者嘗試從聖經入手,指出香港本土意識,跟教會群體建立,兩者論述其實有好多相似之處。筆者並不打算建構一套本土處境神學,只希望將聖經作處境性閱讀,從而在信徒群體帶出更多討論。若然教會按著相近於「香港民族論」論調建構本身族群身份,也就沒有理據反對香港民族論論述。
自南京條約簽訂後,香港被割讓成為英國殖民地,脫離中國版圖,有著本身歷史發展軌跡。自始150年,香港有異於中國的政治制度、法律、獨立貨幣,亦以獨立身分加入各種國際組織和公約。回歸前法定官方語言是英語,但絕大部分市民日常溝通則使用粵語和繁體字。但自1949年中共執政後,北方京師語成為官方的普通話,60年代起又以簡體字取代繁體字。如果共同語言和文字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基礎,那麼香港和中國在這最根本基礎上就有著分離的條件。
香港除了深受前宗主國的文化影響外,英國亦將香港定位自由港,資訊和人口可以自由流通,世界各地文化得以在香港匯聚,香港漸漸發展出一套兼容世界文化,但又有其獨特性的本土文化和生活方式。
香港戰前人口僅約50萬,隨著中國發生戰爭、天災及政局不穩,其間大量人口湧到香港,港人與中國人基本上同源。雖然如此,但中共立國以來,隨即展開連串階級鬥爭和人民思想改造,傳統中華文化受到不少摧毀,資訊流通受管制,中國成為鐵幕國家。相反,當時香港、台灣以至海外華人,反倒保存中華文化傳統。加上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帶來社會動盪,均令港人對中國產生負面印象,六四更令港人對中共政權產生恐懼。一波波移民潮說明港人不願意接受中共管治,特別對戰後新一代而言,他們置身於本土文化,對中國沒有強烈感情,只有負面印象。
港大民意研究計劃「香港市民身分認同調查」顯示:自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自2000年一直下降;相反,認為自己純粹是「香港人」則有上升趨勢。這個急劇轉變,「香港民族論」者歸因中共壓逼而產生反作用。中共為了融合香港,推行許多促進兩地融合政策,例如國民教育、興建高鐵等大型工程、讓大量中國居民來港定居、積極推行自由行等。可是中國旅客影響港人日常生活,做出種種不文明行為,加上親中利益集團藉港府傾斜的政策而獲益,以及眾多中國社會問題被廣泛報導,如有毒食物和貪污問題等,均令港人對中港融合感到不安。
香港過去兼容西方多元文化影響,但中共是種威權獨裁統治,對人權和自由諸多限制。文化和意識形態差異,這原本可透過懷柔政策得以疏解,不一定造成今天對立局面,可是以較低管治水平和人文質素統治這個國際都會,衝突在所難免。而中共不斷收緊香港政策,發表一國兩制白皮書,並為普選行政長官設下8.31框架,將一國凌駕於兩制之上,令港人擔心中共干預越來越大,對原有生活構成威脅。因此,港人身份認同危機促成「香港民族論」出現,乃是基於北京對香港加強控制的反彈。
接著我們談談初期教會的源起。在馬太福音中,ethnos出現達15次之多,是四福音之最;ethnos可譯作民族、族類。馬太福音是唯一提到教會ecclesia的福音書。ecclesia源於出埃及的敘事,描述以色列人是被分別出來的族類群體,故馬太對「族類」有其獨特理解是可想而知。
自以色列分裂南北兩國,兩國自始有著不同宗教及文化傳統,支派間亦有不同口音(福音書也記載彼得的口音易被使女認出)。兩國先後被擄到亞述和巴比倫,經歷不同文化洗禮,之後被擄回歸的猶太人主要是南國人,而居住在加利利境內的人則被視為與外邦摻雜的不潔之民,不屬自己同胞。
根據他勒目的記載,南國猶太人視加利利人為不守律法之民。又因口音之別,有些猶太人禁止加利利人在會堂禱告和讀經,加利利出產的橄欖油被看為不潔淨,不可送到聖殿使用。另一方面,當時加利利主要屬農民階層,而土地則屬猶大貴族擁有,長久以來加利利人受猶大地主壓逼,階級矛盾加深南北兩地之間仇恨。耶穌和門徒均來自加利利,這樣的背景就跟猶太人之間有著一定張力(另參約7:41,52)。
雖然如此,相當多猶太人跟隨耶穌,耶穌早期職事也專注於以色列家迷羊(10:5-6)。最早期的耶穌跟隨者並不視自己為新的宗教,並不獨立於猶太群體之外,他們仍留在會堂聚集。當猶太人受到外來威脅時,猶太基督徒仍與同胞一起參與抗爭。
但聖殿被毀後,聖殿敬拜傳統不能延續下去,法利賽人銳意改革猶太教,將信仰從禮儀轉化為研讀和持守律法,他們編寫律法註釋和會堂敬拜禮文、禱詞,成為後來的米示拿,法利賽人就成為了當時領導猶太人的精英。但持守律法涉及對律法的理解,會堂敬拜涉及敬拜對象。這兩點上,基督徒則按著耶穌教導去理解律法,而耶穌教導卻異於法利賽人一套,他們以耶穌為上帝來敬拜,是他們求告對象。故此,基督徒與猶太會堂產生矛盾,法利賽人也嘗試將基督徒分別出去,例如在一些禮文中加入咒詛耶穌的說話,為要將基督徒趕出會堂。故此,馬太的描述是頗特別的,基督徒雖是會堂裏的一份子,卻要在會堂裏受逼害,甚至被趕出來(太10:17)。
自聖殿被毀後,會堂成了猶太人身份認同的象徵,當基督徒在會堂裏再沒有他們的份兒時,自然便產生一個身份危機問題—-究竟耶穌跟隨者還算是猶太人?於是馬太的群體組織起來,與原猶太人分道揚鑣,而馬太福音就是針對他的群體最關注的事情—–身份認同問題。所以,初期教會跟「香港民族論」的源起是有共通之處,乃是基於一種身份危機。(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