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與香港民族論相似性之2

0
1238

親建制媒體一般指出:港人既是炎黃子孫,同屬中華血統,豈不就是中國人?然而「香港民族論」者則指出按血統區分並不是放諸四海皆準,因血統根本沒有「純種」的客觀準則,科學並未有一套「標準中國人」的基因排序,縱使有共同地域、語言、宗教、祖先,也可演化出不同民族。就如好幾百年前,世上並沒有美國人、澳洲人、新加坡人、台灣人,但如今誠然成了一個個獨立民族,國家數目也不斷增加。

猶太人並不是按血統定義,外邦人只要行割禮加入猶太教,也算是猶太人,可以參與猶太人各種禮儀。馬太也不是按血統去區分族類,當施洗約翰出來傳道時,對猶太人發出嚴厲警告(3:7-10),指亞伯拉罕肉身所生的,不一定是真正選民族類。惟有真心悔改並結出好行為的果子,才算是真正選民。耶穌同樣不是以血統關係去界定誰是他的家人親屬,只有遵行天父旨意的人,才屬於選民群體中的「自己人」(12:46-50)。可見聽從耶穌教導而又有真正行動,成了這個族類的標記。

雖然耶穌傳道早期,他的職事主要是在原以色列民之內,但是,隨著他與猶太人的衝突升級,馬太在敘事中帶出新選民族類概念。耶穌用了三個比喻—-兩個兒子比喻、園戶比喻和大筵席比喻,說明上帝要棄絕原以色列民,揀選另一個族類。特別在園戶比喻裏,以色列被描繪為不忠的園戶,神的國必從以色列當中奪去,賜給那能結果子的百姓(ethnos)(21:43)ethnos可譯作「民族」,是單數,但這個新民族又包括從東從西而來的萬民,這即是說,在馬太的視野裏,民族並不是按血統去區分的。到全書最末的大使命,耶穌吩咐門徒要使萬民ethne (眾數)作他的門徒(28:19),這表示馬太群體這個新族類,乃是由眾民族所組成,合成為一體。

不但如此,在馬太敘事中,耶穌被稱為「大衛之子」,有強烈王位繼承者的意思,是上帝揀選的彌賽亞,是天國的治理者。而只有在彌賽亞的國度,才是屬於上帝的國度。馬太又將耶穌與古以色列的經歷作出許多比對,說明耶穌是新以色列,跟從耶穌的群體,才是真正繼承亞伯拉罕及大衛之約的族類,延續了上帝的揀選。所有民族都可以因亞伯拉罕之約而蒙福,也說明了這個新的族類,是要取代原以色列民。

因此,馬太的民族定義並不以血統來區分,這個新的族類包含從東從西來的人,與「香港民族論」者相似;而馬太指出新群體乃是取代原以色列的正統性,跟一些「香港民族論」者觀點認為香港、台灣才是真正的華夏文化承襲者,兩者看法頗為相近。

原有文化本是不輕易被察覺得到的東西,但每當既有的生活方式受到衝擊,人們便會感到一種身份危機。正如移居外地的人,才會思考自己的身份問題;每當原有文化受威脅時,就需要尋求身份認同的出路,最好的辦法就是確立自身民族優越感和獨特性,並與原有群體作出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