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是宗教改革五百周年,《門徒媒體》為了彰顯信徒對宗教改革的看法,貫徹「拒絕盲目跟從,堅持聖經公義」精神,故此開闢全新專欄「宗教改革」,由不同作者執筆,期望藉此借古鑑今,透過五百年前的宗教改革運動,檢視今天香港教會的不堪。)
「信徒皆司祭」— 馬丁路德是在說人人可以做牧師, 人人可以自立教會嗎?
2017年為宗教改革500週年,在香港,很多教會以馬丁路德和宗教改革為題舉行很多講座,同樣也有很多基督新教徒希望借此機會了解宗教改革。馬丁路德,在歷史上被稱為宗教改革的揭竿者,在某部份天主教徒心中為分裂者, 在東正教眼中為失落的一群,而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中提出的因信稱義和信徒皆司祭,對當時羅馬教會而言, 其威力猶如投在廣島和長崎的兩顆原子彈一樣巨大。
先放下「因信稱義」不說,今天很多教會按字面演譯信徒皆司祭,認為任何人只要有人支持就能立為牧師,有兩三人聚會就可自立為教會。或許因此緣故,今天香港的普羅大眾都認同香港很多牧師質素參差,筆者甚至認識一位在元朗某基督新教神學院畢業的牧師不認識君士坦丁堡,實在匪夷所思。到底在歷史上,馬丁路德的主張是否如上述那些教會見解一致呢?
首先,大家要先理解所謂「宗教改革」的緣起。當時羅馬教會極為貪腐,而適逢道明會到德意志地區銷售贖罪券。在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在教堂門外張貼《九十五條論綱》,這一天也標誌著西歐黑暗中世紀時代之終結,為近代史之開始。事實上,《九十五條論綱》只是一篇對於贖罪券合法性之辯論,絕不是馬丁路德要建立新教會而寫。
其實,馬丁路德由始至終一直反對分裂或自立教會,他只希望羅馬教會因應他所提出之弊端進行改革,但當時的教宗里奧十世卻拒絕並把路德逐出教會。至此, 路德和他的一班支持者唯有自行舉行彌撒,馬丁路德多次強調千萬不要自立教會。假若未來要自立教會的話, 也不要以路德命名, 所以馬丁路德更刻意不為自己的神學主張著書。
1520年6月23日,馬丁路德在威登堡聖奧斯定(奧古斯丁)修道院,寫了一封公開信給德意志貴族 (名為《致德意志基督教貴族公開書》),內容論及路德對信徒皆司祭之主張,
「信徒皆司祭」,絕不是指任何人都可隨意走上去做牧師的意思。當時羅馬教會把神職人員區分為「屬靈階級」,而非神職人員為 「屬世階級」。在犯錯和權力上有所區別,路德認為這是錯誤的,因他認為「大家都一樣是基督徒,所受的洗, 所得到的信心、聖靈都一樣。但一名司祭被殺,那地的人便要受到禁領聖餐的懲罰,為什麼一名農夫被殺的情形會不同呢?」
馬丁路德認為,不論是神職人員或在俗世工作的基督徒,都是「屬靈階級」。不論教宗、主教、神父、牧師接受抹油、授職和甘願委身奉獻自己,或穿著和在俗基督徒不同的服裝,決不會使人成為「屬靈的人」。因基督並沒「屬靈」和「屬靈世」兩個身體,頭只有一個,身體也只有一個。
因著洗禮,「你們是君尊的司祭, 聖潔的國度」 (聖伯多祿前書2/ 彼得前書2), 因著信德,「基督的血叫我們作司祭和君王」 (默示錄/啟示錄第5章),除了職務和功能不同以外,沒有任何差別,他同樣引用格林多前書 (歌林多前書)第12章,指出我們都是基督的肢體,每一肢體各自工作並沒有高低之分,更不可能全部都成為牧師職分,牧師職份也不會比在俗的工作尊貴。
來自信義宗的侯牧師指出:「馬丁路德原不是要脫離天主教自立門戶,而是希望羅馬教廷能夠歸回聖經真理。路德倡導「信徒皆祭司」,重新理解「召命」(vocation) 體現的場景不再限於修道院,每位基督徒乃是進場社會來履行服事。聖俗世界不再二分,所有領域皆服於上帝的主權下面。路德等改革者把信徒從修道院與堂會解放出來,社會服事與堂會事奉,在神眼中同樣是尊貴。」
路德認為,基督徒在俗更應透過自己的工作去令人明白基督徒。他說:「假如我是一名基督徒鞋匠, 應用心做一對好鞋,讓人知道基督徒做的鞋是最好的,而不是馬虎去做一對鞋然後在鞋上貼上十字架記號」(馬丁路德,桌邊談)
所以,基督徒在社會上傳講福音,不是靠口講而是在工作上讓人認識基督。今年為宗教改革500週年,希望大家回看歷史同樣默想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