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電影沉默不為人知的一面

0
2213

一套講述17世紀日本天主教教難史的電影<沉默>,不論教內教外都有很多影評, 除了探討電影中神父該否叛教外, 還對吉次郎其人等等都有很多剖析,同時也對德川幕府的殘暴手段口誅筆伐。但有一個問題從來沒有人討論過:「為什麼德川幕府要迫害並剿滅日本天主教會呢?」

這問題要從16世紀的歐洲說起,當時羅馬天主教在歐洲面對的形勢極為嚴峻:鄂圖曼土耳其回教大軍在1453年攻陷東正教首都君士坦丁堡, 15世紀末希臘也淪陷, 直至17世紀回教大軍直迫維也納, 他們甚至聲稱要把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教堂變為清真寺。1517年馬丁路德發動宗教改革,當時德意志地區、荷蘭等國家變成新教勢力範圍,死忠於天主教的國家只剩下葡萄牙、西班牙及法國等。與此同時,羅馬天主教面對內憂外患, 他們擔心萬一梵蒂岡不保, 也可以仗著哥倫布後航海技術發展迅速的優勢於海外先成立教區以防萬一,這就是天主教在16世紀開始把教會向海外散播的原因。
.
在1549年8月15日,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方濟沙勿略 (因他對印度東正教會的暴行,筆者不會尊稱他為 “聖…”) 在日本鹿兒島登岸,為日本天主教會的開始。 日本正正處於戰國時代,1560年織田信長於桶狹間之戰擊敗今川義元,成為當時日本第一人。織田信長對天主教採取開放政策,並從歐洲購買軍火並學習意大利人的火鎗戰術。關原之戰於1600年爆發, 隨著関西軍大敗及其後大坂夏之陣豐臣家被剿滅, 德川幕府順利成為日本真正統治者。在德川幕府開幕之初,天主教一直主要存在於九州一帶, 幕府並未有剿滅天主教之意。
.
當時的島原藩 (九州島原半島) 領主有馬晴信是一位天主教大名,他曾主動向羅馬教宗派出使節, 由於領主對天主教的庇護,以為島原“海之玄關’的地理條件, 島原藩內大部份居民都信奉天主教。不過,有馬晴信和天主教會之間的關係是否單單信仰關係呢?
.
事實上,有馬晴信和天主教會有著共同政治和經濟利益。在梵蒂岡歷史檔案中, 傳教士路易斯弗洛伊斯寫了一封信描述當時的狀況, 信中節錄這幾段說話:「…晴信答應傳教士破壞領內寺社和改變百姓信仰…我們向晴信提供鉛和硝石…」換句話說,天主教領主有馬晴信以放任傳教士破壞佛寺並改變居民信仰以換取天主教會提供的軍火!

然後,天主教徒的「宣教」事工愈演愈烈,僧人們藏起來的佛像被天主教徒奪去燒毁,多所佛寺也被燒毁, 當地天主教徒在傳教士鼓勵下, 猛烈攻擊領內的佛教徒和其他異教徒。不幸地,島原天主教徒在領內的軍事行動, 引起身在江戶(東京)的德川家康之警戒,同時,新教國家荷蘭的國書到了德川家康的手中,信中節錄說到:「…天主教傳教士讓日本人改變信仰, 並排斥其他宗教, 此外, 還企圖以宗教之爭引發內亂…」

江戶時代初期,援助天主教傳教士去海外的是天主教國家西班牙和葡萄牙,當時西班牙和葡萄牙有著在世界開拓殖民地的野心。先放下南美洲殖民地不說,亞洲的水路,他們陸續將印度的果阿、澳門、菲律賓的馬尼拉變成自己的殖民地,天主教耶穌會的母堂耶穌教堂內,一封日本傳教士寫給耶穌會總長的信留存下來, 信中節錄寫道:「…由天主教大名的武力來征服日本是很有效的策略, 而且是可行的…」。

換句話說,天主教會、葡萄牙和西班牙到日本「宣教」的最終目的是把日本變為自己的殖民地。
.
慶長17年(1612年)發生了一件事, 有馬晴信和領內信奉天主教的幕府官員, 共同圖謀擴大領土一事被德川幕府發覺,有馬晴信被德川家康處死。從此,德川幕府開始對天主教進行武力鎮壓。1614年, 德川幕府頒布禁教令, 德川命令日本諸大名把所有傳教士驅逐出日本,有馬氏的領土被沒收後,取而代之的松倉氏開始在島原內大舉鎮壓天主教徒。

一時之間,領內所有天主教徒被迫捨棄天主教,而有一些有馬氏的舊臣和小部份居民暗中保持信仰,他們組織了一個名叫CONFRARIA的秘密組織。他們相信「忍受著拷問等的苦難, 並展現堅強信仰的人, 必會得到救贖」。與此同時,當時居民從梵蒂岡收到一個鼓舞的消息,就是羅馬教宗烏爾班八世寫給島原大主教徒的信留存下來並寫著(節錄):「…我們很快會向你們派山大批傳教士, 他們都做好了殉教的準備…」。

很可惜,教宗沒有也沒能力向日本再派出傳教士,因為當回教徒大軍已直迫維也納,天主教會及歐洲多國已著手籌組聯軍, 為日後在1685年的維也納之戰做準備,可憐當時在島原的天主教徒卻一直等待天主教會不會來臨的支援。

作者:壽包(俄羅斯東正教會基督徒)

Facebook:門徒媒體
節目:門徒公義
《門徒頻道》節目主持登記:http://goo.gl/forms/G2wusX1SVIzTa8KH3
《門徒媒體》作者計劃登記:http://goo.gl/forms/mS6LAL1cLzipo7ti1
「門徒」同工登記:http://goo.gl/forms/0JqwPOGw2nV9bLzm1
——————————
拒絕盲目跟從、堅持聖經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