傘城春天牧民 聚首分享改革之道

0
1987

年初,建道神學院院長梁家麟撰文,指激進改革信徒的批評聲音引致教會迷失,此話一石激起千層浪。為何要求教會改革之聲愈來愈大,甚至有人另創小型教會呢﹖ReChurch Movement上周五(26日)在九龍佑寧堂舉行第二場特色教會巡禮,邀請傘城網上教會、春天教會和牧民浸信會分享創堂歷程。當晚出席人數約100人。

傘城網上教會﹕革己命、抗邪惡﹗
傘城網上教會 (Umbrella City Cyberchurch,下稱UCC)唯一全職教牧朱幼成傳道說﹕「UCC的核心價值是革自己的命﹗」這句口號意思是面對邪惡,每位信徒都是抗爭者,要懷著一顆俠義精神去行公義、好憐憫。

這種「革己命」的精神,源於雨傘運動。2014年9月28日,年輕人受催淚彈擊中而四散後,一群父母在Facebook建立《爸媽守護學生罷課天使行動》群組,並且去金鐘現場找尋失散的孩子,然後通知在Facebook報失的家長。「我們在金鐘現場發現抗爭者不乏基督徒,但這群年輕基督徒卻在所屬教會中被標籤為『激進』,他們如同沒有牧羊人的羊般,因此我們創立教會,邀請他們參與『UCC講經培靈奮興會』。在培靈會中,信徒每每抒發自己在母會中承受的張力。」

參與公民抗命的信徒,在教會不受接納而感到掙扎,朱傳道卻強調﹕「你們沒有問題!」為了肯定他們關心社會的心志,並加深信徒了解社會與信仰的結連,UCC每月舉辦「三一論壇」,例如去年針對人大釋法事件,論壇探討法律與靈性的關係。除了著重牧養教導,UCC同樣重視信徒的個人意見和多元聲音。「在每次論壇,我們都不會提供標準答案。即使網民批評UCC專頁內的帖文,我仍視之為與信徒交流的機會。而在黃昏崇拜後的回應環節之中,也會有信徒對我的講道持異見,但他們的回應令我獲益。」

架構方面,為了改變主流教會「自上而下」的牧養方式,UCC透過精簡架構,去增加信徒策劃事工的自由度,讓信徒「自下而上」地主動向牧者提出舉辦活動,免除一層接一層的行政程序。

傘運距今近3年,UCC創立逾2年,這2年多以來,UCC曾聲援粉筆少女、守護林慧思老師、守護崇基神學生林淳軒、爭取「取消小三TSA」等,除了關心政治議題,UCC亦在每月首周日去深水埗通州街街市橋底舉辦崇拜,關心該區長者,亦向居住在橋底的露宿者派發物資。

分享了很多社會關懷事工之後,朱傳道卻將這一切與靈性結連。「教會的屬靈觀和世界劃分﹔信徒在日常生活感到淒慘,之後就在洞裡靈修。但耶穌是道成肉身的上帝,祂會為被催淚彈擊中受傷的信徒擦淚洗眼,因此基督徒的靈性不和世界抽離。但願UCC信徒重返母會後,都向肢體傳揚這種福音,告訴教會,福音不是指信徒在佈道會決志後有車有樓的『幸福音』,而是一種『革己命』的精神。」

春天教會﹕平信徒可以「做」神學
春天教會(下稱春天)執委劉劍玲表示,「春天」除了指有活潑有朝氣,同時意味要在步入寒冬的香港教會界帶來清新氣息。「在兩次大戰發生時,教會敢於宣講公義與和平,如今香港教會卻對社會不義不聞不問。但我們看見不少年輕信徒對信仰認真,有別於心口不一的高官基督徒般,我們看見希望。」

與UCC相似,春天教會早在創立前,已走在社會前線。信徒在2010年參加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成員反高鐵,支持五區公投,反對遞補機制。到了2011年,他們去中環參加全球抗議資本主義行動,並舉行泰澤祈禱會。除了參與社會運動,信徒又聚首一堂討論神學。「後來,成員愈來愈多,有大專生亦有成年人,因此我和堂主任吳國偉創立春天教會。」

春天教會創立後,正值梁振英暴政,而2014年的雨傘運動發生後,家庭、職場,以至教會都充滿對立和紛爭。春天強調對抗強權,同時主張對話。「我們要透過溝通爭取大眾支持,爭取更多人來到自己陣營。」而在黃絲陣營內,春天在佔領區擺設街站支援佔領者,並開辦流動民主教室。

對於信仰與社會運動的關係,劉劍玲就分享春天重點研究的神學──本土解放神學。解放神學關注人的痛苦,這種痛苦源於社會不公義與不公平。因此,春天除了每周舉辦泰澤崇拜,亦會舉辦神學班讓信徒參與,好讓信徒思考個人、信仰與社會的結連。「平信徒可以做神學﹗」她認為,讀神學並非教牧的專利,主流神學院甚至排拒同志信徒唸神學。「每位平信徒都有獨特經歷,可以建立屬於自己的信仰。我們做神學做了10年,然後出版書籍,輯錄信徒的功課。」

從劉劍玲對神學院的批評,可見春天接納性小眾。她慨嘆,中共透過性議題分化教會,但教會卻甘願與中共同謀。「在2003年71遊行當中,陳日君 (天主教香港教區前主教)和胡露茜 (民陣發起人,前香港基督徒學會總幹事)領導遊行。中共發現教會是強大的反抗力量,因此透過反同去瓦解力量。」她表示,有些春天教友最初恐同,後來發現性小眾與異性戀者沒有分別。其實,很多信徒誤解《聖經》反對同性戀,例如所多瑪與蛾摩拉的歷史,因此她寫了8千字去解經。她一再強調﹕「耶穌基督接納每位罪人,包括性小眾。」

牧民浸信會﹕重塑浸信會優良傳統
牧民浸信會(下稱牧民)代表柯漢平牧師慨嘆「浸信會變壞了﹗」因此,他創立一所不隸屬香港浸信會聯會 (浸聯會)的教會。

他回顧歷史,浸信宗是因對抗教會傳統觀而成立。「當時很多教會與政權合作,而嬰兒領洗與政治有關,當時部分信徒不願加入政權體制,因而反對嬰兒領洗。此外,早期教會傳統是神父才有資格讀經解經,浸信會則強調信徒有權讀經。後來,信徒成立浸信會,卻被視為異端,甚至被追殺,但仍堅守真理不妥協。」

柯牧師慨嘆﹕「這段歷史被遺忘﹗」如今,浸信會為方便管理,再次接納嬰兒洗禮。至於政教分離,浸信會將之曲解,禁止信徒論政。「早期政教分離觀是不妥協不支持,而不是不講政治。」

「我們不願浸信會的優點消失,所以在5年前另創牧民。」談到牧民的特色,他竟然說是「甩甩漏漏」。甩漏多,源於教會的「無大無細」文化。「牧民內沒有特權,即使青少年也可吩咐牧者做事,卻因自由度大而多甩漏。」

牧民信徒可以「無大無細」,皆因牧民視每位信徒都是尊貴的。「主流浸信會內出現特權階級,諸如奉獻金額大的信徒較有權力。但對牧民來說,無論是露宿者還是尊貴者,我們都一視同仁。」

最後,柯牧師分享自己對理想教會的見解﹕「一間理想教會是沒有權爭,沒假冒偽善,沒歧視,沒自以為義,沒見高拜見低踩。當教會妥協便會出現問題,不妥協就有出路。」

總結
綜觀三所教會的代表分享,UCC的信徒來自不同宗派,全職教牧和義務教牧亦在不同神學院受訓,背景多元,立場各異,卻有「革己命」的合一精神,並服侍露宿者。春天以解放神學立足本土,面向社會,與性小眾同行。牧民則追本溯源,追尋浸信會不與政權合作卻關心社會,人人平等、不分階級的優良傳統。雖然三所教會各有特色,卻一致關心政治與社會,以及願意與受壓迫者同行。

圖片來源:ReChurch Mov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