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暴動距今50周年,循道衛理聯合教會、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等都放映引起熱議的《消失的檔案》。導演羅恩惠表示,她不清楚教會在67暴動發生期間有何反應﹔據悉,中大崇基神學院邢福增院長賞片後有意研究這方面的歷史。筆者不是歷史學家,但讀過少許60年代福音史,因此決定將歷史整理,並加插兩位牧師口述67暴動的內容。
時代背景
50年代,大量大陸難民來港避難,令香港人口由1947年的150萬急升至1950年的220萬,引起嚴重的房屋問題,貧窮家庭住在樓宇天台或山邊木屋﹔他們同時為60年代興起的紡織業和成衣業充當廉價勞工,令經濟蓬勃發展。
教會﹕慈惠服務
勞工階層順理成張地成為教會的傳福音對象。福音派教會向基層勞工派米、派奶粉、在大廈天台辦學等。根據《循道衛理聯合教會‧會訊》第348期記載,向來予人印象面向社會的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堂,會友自50年代起在灣仔區天台為貧苦兒童辦主日學﹔到了1962年,香港堂佈道隊進入愛華村慰問教友和村民。
然而,這些慈惠服務只是傳福音策略,教會對貪污腐敗、警察濫權、勞工受剝削等避而不談。一方面,來華西教士主要來自福音派之中敬虔保守的宗派,他們相對關心佈道事工、信徒的靈性修養。另一方面,當時福音派對自由派關社卻包容墮胎、同性戀、婚前性行為等行為十分反感,福音派為抗衡自由派,就強調只要靈魂得救,社會問題就會改善。
此外,部分教牧和基督徒教育工作者乃福音在內地受阻而離鄉別井的基督徒,據民建聯創黨主席曾鈺成在《六七暴動: 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一書憶述,他當年就讀英國教會創辦的聖保羅書院,該校不少教師是二次大戰時大專院校的畢業生,他們常在課堂大談中共的黑暗面。而部分教會牧者與這群教師背景相近,由此推測,教牧不親中亦與政治保持距離。
信徒﹕勞工階層與天之驕子
信徒方面,信徒大多是勞工階層,教育水平不高,對信仰的理解多處於個人得救的層面。至於獲譽為「天之驕子」的大專信徒,他們強調獨立思考,理性分析聖經,港大團契團友更會探討系統神學,學習希臘文等,但他們普遍內聚。前香港基督教工業福音委員會主任,曾於1963至64年擔任港大團契職員的馮煒文在《城市工業宣教運動先驅 與你分享當年情、當年夢》表示,當年殖民性政府給予大學精英不俗的待遇,大學生畢業後不愁沒有出路,甚至成為高等華人,因此大專信徒對社會民生的關注較少。
分水嶺﹕67暴動
60年代,勞工因缺乏勞工法保障而受資本家剝削,勞工亦對資本家以至殖民地政府日益不滿,亦引致1966年反天星小輪加價示威。與此同時,香港左派受大陸文化大革命的極左思潮影響而對抗港英政府,他們在67年4月發動的士司機怠工,並在同月發生的新蒲崗塑膠花廠工潮之中,煽動工人在廠外張貼大字報及毛主席語錄。到了5月12日,工聯會宣布成立「港九各業工人反對港英迫害鬥爭委員會」,開始為期7個月的「67暴動」。暴動引致51人死亡,832人受傷,1,936人被檢控。
那麼,教會和福音組織如何面對67暴動呢﹖翻查資料,歷史寥寥可數。根據《土製菠蘿‧勞工運動‧教會關懷》一文,當年擔任聖經科老師的梁文恩牧師憶述,很多「土製菠蘿」(自製炸彈)是假的,而且炸彈外面張貼「內有炸彈,同胞勿近」,所以市民只要小心一點,就不會被炸傷。
他續說,暴動後政府立例,街上超過三人屬非法聚會,因此信徒不能在教會門口唱詩夾Band傳福音﹔他則忙於照顧弟兄姊妹,無暇投身社會運動。信徒大多單純而目不識丁,他們大部分時間為口奔馳,有空也選擇回教會,而非爭取勞工權益。另一受訪者陸漢思牧師則選擇於1970年加入基督教工業委員會,並提出30多個勞工法例的改善方案。然而,教會卻認為策劃工運接近左派,以致工委會不獲認同。另一工委會同工馮煒文更在第五段的訪問稿憶述,不少人批評他不是福音派,更有人打算將他逐出教會。
至於大專學生福音界,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FES)暫未有大專信徒面對67暴動的相關文獻,但據曾鈺成所述,當年他就讀港大數學系,他對暴動的看法與大部分同學南轅北轍,港大學生會刊物《學苑》對暴動持批判立場。按邏輯推斷,港大團契作為港大學生會屬下組織,加上團契團友多來自保守堂會,理論上大部分團友對暴動不表贊同。其他院校團契的立場則尚待查證。
雖然教會在60年代在政治參與上持保守態度,但正如羅恩惠導演在放映會中說,教會不贊同左派的暴力行為,而《華僑日報》在1967年12月11日的社論〈政府必須協助義務團體發展教育〉寫道﹕「查本港教會團體所辦理的教育事業,自本港開埠以來,一向是佔有重要的地位,而目前有名的官校,其前身也是教會人士所始創者。其他教會學校都是享有辦理良好的聲譽。」由此可見,教會的慈惠服務對60年代的貧苦大眾的貢獻獲社會認同。
然而,時至今日,不少教會仍停留在這種藉社會服務傳福音的思維。究竟,這是繼往開來,還是因循守舊,甚至如邢福增院長對教會反對社運的評價﹕倒退福音派﹖
圖片: 明報
參考資料
- 岑維休,《華僑日報》(1967年12月11日) (香港﹕華僑日報)
- 吳思源、徐瑞華、李炳光牧師等,《循道衛理聯合教會‧會訊》第348期 (2016年11月) (香港﹕循道衛理聯合教會)
- 張家偉,《六七暴動 : 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2年)
- 蔡志森、羅遠婷、傅丹梅等,《燭光網絡》100期 (2015年1月),(香港﹕明光社)
- 鄭嘉傑、梁紹衡、黎恩婷等,《緣夢有祢/你﹕專上學生福音團契(ICCF)五十週年紀念特刊 (1957-2007)》(香港﹕專上學生福音團契,2009)
- FES研究及對外訓練部,《生不盡,火在燒─FES與學生福音運動(1957-2007》(香港﹕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2007年)
- 作者不詳,《六七暴動》(香港﹕維基百科網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AD%E4%B8%83%E6%9A%B4%E5%8B%95#.E8.83.8C.E6.99.AF
Facebook:門徒媒體
節目:門徒公義
《門徒頻道》節目主持登記:http://goo.gl/forms/G2wusX1SVIzTa8KH3
《門徒媒體》作者計劃登記:http://goo.gl/forms/mS6LAL1cLzipo7ti1
「門徒」同工登記:http://goo.gl/forms/0JqwPOGw2nV9bLzm1
——————————
拒絕盲目跟從、堅持聖經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