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堂會帶來的負面見證

0
2510

在我擔任堂會牧者的最初十年,曾奮力追求堂會增長,衷心渴望自己的堂會能迅速發展。當時讀了很多有關教會增長的書,包括Peter Wagner、趙鏞基和Ralph Neighbour等人的著作。當我讀到那些超大型堂會(包括韓國汝矣島純福音教會、新加坡城市豐收教會、美國加州水晶大教堂、和哥倫比亞國際靈恩宣教中心等)的快速增長故事時,曾帶給我很大的激勵。

我還記得在2000年春天,福音證主協會舉辦了一個名為「直奔標竿──建立目標導向的教會研討會」,邀請了美國馬鞍峰教會的主任華理克(Rick Warren)牧師從加州來港主講。當時吸引了超過一千五百位教牧和領袖參加一連三日的研討會。為什麼這次研討會能有這樣強勁的號召力?很明顯就是因為華理克所牧養的教會,能在短短的二十年間,人數由零增長至當時的一萬五千人,所以很多教牧、長執、領袖希望能從他身上學得一招半式,幫助自己堂會增長。

轉眼過了十多二十年,到了今日,仍有不少教牧同工和信徒領袖以建立成功堂會(成功的指標是會眾人數增長、奉獻收入增長、事工增長和擁有美麗宏偉的教堂)作為首要目標。這兩三年,最受香港教牧和領袖歡迎的一位講員是來自新加坡的曾金發牧師,他是新加坡聖約播道會前主任牧師,幫助該會由最早期的十七人,增加至現在會眾超過四千人。很多教牧和領袖都樂意聆聽曾金發有關推動堂會內門徒訓練的專題,背後原因其實仍是盼望能掌握一些有效的方法,幫助自己的堂會能成功發展,達至有具體可見的增長。

大約在十二三年前,我開始發現專注追求堂會成功,可能對堂會以至教會整體帶來負面影響。再加上這六至七年間,那些超大型堂會接二連三先後出現醜聞,更加令我確定,堂會越成功,帶來的反而是負面的見證和影響。

首先,由著名積極思想大師蕭律柏(Robert Schuller)牧師所創辦的美國加州水晶大教堂,於2010年10月正式宣佈破產,並在2011年轉售給天主教橙縣教區。曾經透過其著作和演講激勵世界各地數以十萬計人士的蕭律柏牧師,竟然晚節不保,他所創辦的教會以破產收場,實在令人感到唏噓和難過。

其次,全世界最大的堂會韓國汝矣島純福音教會創辦人趙鏞基牧師因為貪污和瀆職罪,於2014年2月20日被韓國首爾中央地方法院刑事法庭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五年,並須罰款五十億韓元(超過港幣三千萬元)。此案件發生於2002年,汝矣島純福音教會的長老們通過決議,讓該會以高出市價四倍的價錢購買趙鏞基牧師長子趙熙俊所經營公司的股票。法庭認為趙鏞基牧師「瀆職」罪名成立,因他的行為令其教會蒙受一百三十一億韓元的損失。趙鏞基長子趙熙俊也被判三年徒刑並即時執行。這事在韓國和受趙鏞基影響的教會圈子中引起極大震盪,難以接受全球最大教會的創會牧師成為罪犯。

第三件事,關於新加坡一間增長非常迅速、會眾人數超過三萬的超大型堂會城市豐收教會,其創辦人及主任康希牧師被起訴、定罪和判刑。事緣康希牧師與其他五名城市豐收教會核心領袖,於2012年遭新加坡檢方逮捕及起訴。他們六人被控於2007年到2009年間,挪用公款二千四百萬新加坡元(約港幣一億四千萬元),藉口用來購買債券,實際上用以資助康希太太何耀珊在美國的歌唱事業。在教會的會計發現此事後,康希等人再度挪用公款約港幣一億五千萬元,假裝購回債券。康希辯稱,他挪用資金資助何耀珊出專輯,是為了傳福音,是一項跨文化宣教項目,同時是為教會進行投資,但不被法官接納。2015年10月,新加坡國家法院法官判決康希等六人侵吞公款罪名成立,雖然康希等人隨即上訴,但新加坡法院於2017年4月21日終審判決康希牧師等六人須入獄服刑,康希原判入獄八年,獲減刑為三年六個月。

蕭律柏牧師、趙鏞基牧師和康希牧師,這三位超大型堂會創辦人曾影響無數教牧和領袖,因為他們所建立的堂會都非常成功。然而,當這些超級大型堂會的魅力領袖一個又一個跌倒時,確應成為我們所有教牧和領袖的當頭棒喝,叫我們反思「成功堂會」應否成為我們竭力追求的目標,還是我們應重新思想,怎樣才算是一間真正成功和真能做到見證基督榮耀歸主的堂會。

今日,仍有無數牧師傳道、信徒領袖等以堂會增長作為堂會成功的指標,但事實上,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堂會越成功,帶來的負面影響反而會越來越多。我嘗試把所謂「成功」堂會帶來的十個負面影響列出如後。

1. 堂會發展越成功,堂會組織規模越龐大,越容易引發會眾對魅力領袖的個人崇拜和盲目吹捧。這位魅力領袖成了整個堂會的中心,對整個堂會的重要決策擁有無容置疑的權力和影響力。當這位魅力領袖因勝不過權力和金錢利益等試探而跌倒時,便會帶來極多人的跌倒和受傷。
2. 堂會發展越成功,資產便會越來越多,甚至數以億元計,這會令牧者和領袖(甚至是領袖和會眾)之間更容易因為利益衝突而帶來紛爭。如果遇到不能化解的金錢衝突和糾紛,很容易會出現告上法庭的情況。
3. 堂會發展越成功,便越需要靠更多事工、聚會、活動(其實即是更多宗教服務)來凝聚會眾,這只會令堂會牧者、領袖以至會眾都越來越勞累,和更容易因過勞而耗盡。
4. 堂會發展越成功,營運堂會的財務開支也會越高,堂會的牧者和長執們會面對越來越大的財政壓力。
5. 堂會發展越成功,組織自然越趨龐大。當堂會所聘請的僱員越多,資產越多,管理自然越來越困難。管理層為了有效管理,各類辦事守則、指引等將會越來越多,整個堂會運作會變得越來越管僚,不近人情,缺乏靈活彈性。
6. 堂會越成功,很自然會令一班教牧人員、信徒領袖更專注於該堂會的營運和發展,更加專注於維持那間堂會的成功,這會大大收窄那間堂會教牧和領袖的視野,以為自己堂會就是上帝國度的全部。超大型堂會渴求增長和持續發展的慾望難以滿足,結果成了一頭永不知足的巨獸,不再是耶穌基督的身體,不再是那個關懷被壓逼被剝削者的群體。
7. 堂會發展越成功,該堂會所籌辦的各項服務,不論是崇拜聚會、敬拜音樂、兒童事工、伉儷事工等,所有範疇都會趨向更專業化,分工也會更仔細。這只會更強化堂會作為一間提供宗教服務機構的角色,同時還不經意地建立了一班更趨向消費者心態的信徒。
8. 堂會發展越成功,很自然令會眾更陶醉於和滿足於堂會四幅牆內的事工和活動,結果令會眾把信仰生活局限於堂會聚會和活動之內,信仰和生活分割的情況可能變得更嚴重。
9. 當堂會越來越成功,組織規模越來越大,牧者、領袖們要有效領導整間堂會便越來越困難。當第一代或第二代領袖離去後,往往後繼無人,最後大多是慘淡收場。
10. 今時今日,在很多香港人心目中,教會「有錢、中產、親建制、獨善其身、離地」等的形象已越來越強烈。當某些堂會繼續追求發展和擴大堂會規模,例如推動數以億元甚至是十億元計的擴堂計劃時,這只會加強社會大眾認為教會只顧自己的榮耀,不理民間疾苦的看法。
過去十多年,我看到越來越多教牧和信徒領袖因承受不到堂會牧養的壓力而耗盡、病倒甚至離開牧職,但事實上,我們在不知不覺下成了堂會的奴隸,為了讓堂會成功及做出亮麗業績而效力。但問題是,當越來越多的成功堂會,帶來的反而是負面的見證時,我們是否應該冷靜下來,重新思想過去是否走了一條錯誤的路和追求了錯誤的所謂成功目標?我們是否應該重新思想怎樣才算是一個成功的信仰群體?

我們教會作為被耶穌呼召出來的一班人,怎樣才能更像耶穌基督的身體而非像一班做宗教生意的人?

假若耶穌基督的生命是為了所愛的世人捨棄自己所有,我們教會是否仍要以自己堂會的成功發展作為關注焦點?

作者:馬保羅

Facebook:門徒媒體
節目:門徒公義
《門徒頻道》節目主持登記:http://goo.gl/forms/G2wusX1SVIzTa8KH3
《門徒媒體》作者計劃登記:http://goo.gl/forms/mS6LAL1cLzipo7ti1
「門徒」同工登記:http://goo.gl/forms/0JqwPOGw2nV9bLzm1
——————————
拒絕盲目跟從、堅持聖經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