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逾一年、斥資千萬、號稱動員近萬人的「主愛臨香江」福音盛會落幕,可謂以落寞失敗告終。參與及決志人數多寡本來只是過於世俗的衡量準則,但大會卻多次以此顯示盛會何等成功,此外大會又虛報數字務求造勢,即是表示大會也重視這世俗標準。至於這方面如何失敗,門徒媒體已有同工仔細分析(浩然︰〈主愛臨香江死因報告(上)〉https://goo.gl/QhiZRr)。若說主理牧師曾言「在一個撕裂的社會裡,人希望看見和諧合一」,活動該是增進社會和諧,是次盛會則惹來包括牧者的教內人士抨擊,繼而掀起爭議,不知和諧從何可見。盛會結束後展望將來,教會及信徒應如何自處,甚至收復失地?
(門徒事工急需事奉人手,閱讀下文前,煩請先進入,登記您可以事奉的崗位,多謝合作!)
先說教會,首先必須摒棄對口傳福音的迷信。很多教會(以牧者為代表)及信徒仍認為很多香港人未曾接觸福音,故此要以口傳方式向大眾佈道,「搞大型佈道會」便是一種方式,出動「佈道隊」把教會規約的福音內容,向對象訴說一遍又是一種方式。兩者的過程都是由傳訊者單向輸入至聆聽者耳中,然後力求對方「受感動」。平常人接觸新朋友、新社群,大抵秉持「未觀其人,先觀其友」的概念,未信者審視福音前,便先觀察基督徒及其團體平素的表現。可惜在這方面基督教近乎惡名昭彰,大處有言行失當、高調自稱為基督徒的政商人士,小處有擅搞權力鬥爭、虛偽卑劣的上司同事。只要身邊有熟絡的非信徒朋友,幾乎就可聽聞他們為此詰問、訴苦,甚至質疑。
再回顧社會整體方面,平常教會堅持「政教分離」至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地步,堂而皇之聲稱地上萬事均屬暫時,惟有天國才是永恆,因此冷眼看待社會各事。但凡一遇同性婚姻、同志平權、淫褻物品這類議題,又身先士卒大聲疾呼,指稱道德淪亡,其大勢則是把自行解讀聖經所得的信仰觀點提升至亙古永存、放諸四海的準則,再強加於眾人身上。大眾理解的基督徒就是口說上帝公義,卻專門欺負同性戀者,對社會公義卻漠不關心;素常高舉慈愛,對很多人的心聲卻充耳不聞。大小方面的見證盡失,口傳福音千萬遍,也難以叫人信服這是個導人向善、探求真理的宗教。
要對症下藥的話,教會首先要多加關注何謂「公義」,當今教會的頌讚、講道多談神的慈愛,少講公義的屬性。即使談及「公義」的議題,教會只會教導信徒恪守靈性的良善,例如感恩、謙卑、仰望神等,而鮮論善行,例如樂善好施、仗義執言、扶助弱小等,好像生怕信徒自詡有好行為便忘記神。
另一方面,教會又忽略《雅各書》所言︰「信心沒有行為就是死的。」,也忽略教會陪伴香港社會發展時,多作公益善事,形象正面,且切實關懷社會問題,進而引人歸主。教會應重視公義,並教導信徒踐行公義,無論在講台上、小組活動裡,以至其他場合,都應傳遞這訊息。
此外,口傳福音成效太低源於平日信徒見證不佳,又或壞見證太顯著。教會宜重視個體見證的質素,即是每一個信徒行為是否足以叫人看見基督精神。因此,教會更須關注牧養方式能否培養信徒活像基督,而不只限於常聚會、多讀經祈禱、守十一奉獻等。
既然個體見證如此重要,信徒本身也有重大責任。上文提出教會應注重信徒能否做好見證,信徒也應律己以嚴,實踐公義。同時不宜過分指望教會供給,不妨多加探索,例如進修、與弟兄姊妹多交流,大膽向開明的牧者提請教導。換句話說,信徒平日需多體驗、多學習、多反省,以致成為一個趨向完備的信徒。
各自修行的結果或許只令教會成為靜修園地,所以信徒還要連結一起,聚集有志之士,集思廣益,務求作好見證,踐行主道,並吸引更多有志之士團結,使他們不只孤芳自賞,慨嘆自己並非教中主流,繼而怠於改變局面。接下可參與教會事工,在事奉崗位推動教會改革。
盛會落寞收場,如今已再無更值得嘲弄之處,接着該檢討為何基督教群體竟自找蒙羞,未來還有很多方向可共同努力。礙於眼光及篇幅所限,本文舉隅至此,信徒定可發揮更強的洞察力和創意,獲得更多更完善的改善方法。
「門徒」同工登記:http://apostlesmedia.com/joinus
——————————
拒絕盲目跟從、堅持聖經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