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人能預料的情況下,反送中運動迅速發展。短短一個月之內,已先後有69、616和71三次數以十萬、百萬計香港人參與的大遊行,期間還發生了612警民衝突、621和627包圍警察總部、和71佔據立法會大樓事件。此外,更有三位青年人以死相諫,令整個運動充滿悲情。毫無疑問,反送中運動已成了香港有史以來影響最大和最深遠的一次社會抗爭事件。
(門徒事工急需事奉人手,閱讀下文前,煩請先進入,登記您可以事奉的崗位,多謝合作!)
隨著事件發酵,衝突升溫,社會中不同群體包括家庭、公司、學校、朋友圈子、社交媒體等再次出現因為立場不同而關係破裂的情況。令人扼腕嘆息的,就是仍有不少堂會的牧者、領袖對這震撼人心的重大事件冷處理,甚至不作回應,但群體內部的矛盾張力,已越來越明顯,部份堂會內不同立場的群體,更劍拔弩張、互相批評指罵。
面對堂會內部矛盾衝突加劇,教會分裂的危機迫在眉睫,作為教牧同工或堂會長執,我們應如何回應有關反送中運動這個燙手山芋?
由於整個反送中運動非常複雜,本文旨在簡要地針對堂會領袖應該有的行動,和應該掌握的資訊,提出一些反思方向,和作出一些具體建議。
首先,堂會領袖不能再以駝鳥政策回應反送中運動。
若堂會對這個運動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結果就是群體內衝突和分爭的計時炸彈仍會按時爆炸,不會因為堂會領袖不拿出來談便自然解決。事實上,不少堂會已經出現會眾間因見解不同而有信徒離開堂會的情況。
此外,若堂會領袖繼續不正面回應反送中運動,客觀果效就是讓會友明白原來堂會一直所教導的信仰和所傳揚的福音,當面對大是大非的社會時局時,原來是那麼空洞無力,無法回應,堅離地,虛偽失實。會眾清楚看到的,不會是堂會領袖的政治智慧,而是他們的假冒為善,就如特首對市民訴求那種表面願意溝通,但事實卻是只讀不回的惡劣態度。因此,堂會領袖正面回應反送中運動,已刻不容緩。
其次,堂會領袖應毋忘初心,堅守牧養崗位,幫助信徒曉得如何回應時代挑戰。
作為蒙上主呼召、裝備和差遣,於香港牧養信徒的傳道牧者,我們必須認定,辨識時代需要,並按上帝的話語按時分糧,讓信徒明白如何在動盪時代中,繼續為主作見證和在社會中為鹽為光,是教牧同工的本分和責任。就如我們教內主要報章《基督教時代論壇》多年來的口號和使命,就是「為時代把脈,為真理發聲」,這兩句說話也應是傳道牧者的重要職份。
使徒保羅便曾提醒提摩太,要以宣講、勸勉、教導為念,以此作為教會牧者的主要任務。傳道牧者的宣講,不應是重重覆覆的陳腔濫調,卻應經過牧者對時局的辨識,神學上的反思,尋求和領受聖靈的引導和啟發,再帶出給信徒從上而來的話語。
所以,以合時和適切的上帝話語裝備信徒,以至他們能回應時代的挑戰,教牧人員在這方面是責無旁貸的。因此,當今日很多傳道牧者都不討論和回應牽動全城人心的反送中運動時,實在是教牧人員的失職。
我明白很多牧者不敢回應,是因為堂會的保守風氣,或受傳統華人教會不談政治的文化所影響,又或害怕表達一些看法後,會惹來部份會眾的反彈和批評。問題是,反送中運動已經成了全城關注的重大事件,作為上主的僕人,絕對不能因為害怕人的反應,而不敢講那些本於信仰和良知的說話。如果傳道牧者害怕人(不論是執事、堂委或某些會友)而自我審查,不指斥罪惡,不呼喚悔改,我們便不知不覺成了只為糊口的假先知,向會眾宣告「平安了,平安了」,其實沒有平安,禍患和災難已逼在眉睫。
第三,傳道牧者應努力培養和加強屬靈辨識能力。
當使徒保羅為腓立比教會禱告時,他特別求主賜他們有辨別是非的能力。保羅說﹕「我所禱告的,就是要你們的愛心,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多而又多,使你們能分別是非,作誠實無過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腓立比書一章九至十節) 使徒保羅希望腓立比教會信徒所領受的愛心,不是是非不分的愛心,而是建基於充足的知識和各樣的見識的愛心,以至腓立比信徒能成為誠實無過的人。如果連一般信徒也需要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傳道同工在牧養工作上比一般信徒責任更重,所以更應加倍努力,培養和加強屬靈辨識能力,以至能洞悉時代的需要,並能從上帝的話語中得到啟發和亮光,曉得如何回應時代挑戰,並且能進一步裝備信徒,讓他們能從主的話語中得力,在艱難中繼續為主奮進。
最近一個月,我發現一個奇怪現象,就是連一些不是基督徒的專欄作家,都選擇從神學角度看社會事件。包括練乙鍊於一個月前發表文章,談到六四的神學意義;此外,最近馮晞乾也曾撰文,從上帝啟示的角度去理解反送中運動的一些現象。如果連非信徒也感到有需要,和嘗試從神學角度理解社會事件的屬靈意義,作為受過三至四年神學訓練的教牧人員,對反送中運動這令全城噪動的事件,豈不更應從信仰和神學角度作出反省、辨識和回應嗎?
當然,教牧人員不必對所有社會時事和社會議題都有清晰立場和能給與會眾具體指引,因為堂會不是政黨,教牧人員也不是從政者。但當香港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危機,反送中運動席捲全城,所有香港人都受到衝擊時,教牧人員對這重大事件便必須回應,起碼需要對有關事件有較廣泛和深入的了解,以至能對會眾提出合適的屬靈引導和辨識。
第四,傳道牧者們應教導會眾持守合一,幫助會眾實踐彼此包容,互相饒恕,和提醒會眾要勒住舌頭並尊重不同政見。
面對反送中運動帶給信徒群體的衝擊,牧者們不應害怕因不同政見而令會眾間關係破裂。因為當整個社會都在極大張力的氣氛中,會眾間出現衝突甚至割蓆情況,實在難以避免,這也非傳道牧者所能控制。
我認為傳道牧者和堂會領袖應先作榜樣,就反送中運動作坦誠交流分享,作出信仰反省,求同存異,同心禱告,然後尋求共識,以至牧者和長執首先可達到一些共同看法和立場,然後便可向會眾們分享。
然後,堂會領袖應教導會眾如何站穩在合一的基礎上。例如從《以弗所書》四章一至七節或《腓立比書》二章一至十一節等經文,幫助會眾明白為何耶穌基督是不同背景不同性格不同政見信徒合一的源頭,和為何天國的福音、人類救贖的故事是我們所有耶穌門徒的最大公因數。此外,教牧同工也應加強教導會眾,在彼此交往時,要學習勒住舌頭和使用柔和言語,並同尊重不同政見的肢體,願意互相聆聽。總括而言,信徒群體合一的基礎,不在於共同政治立場,而是在於大家對耶穌基督的共同認信和尊崇,認定唯有耶穌基督是教會的真正元首和領袖。
第五,堂會領袖應儘快改善和提升自己對反送中運動整件事的認知和理解。
有關反送中運動,教牧人員和堂會領袖絕對不能抽空地看其中一或兩件的衝突事件,並以此來評論整個運動。要真正了解反送中運動,便必須從宏觀角度理解當中涉及的中港矛盾和香港人對中國政府的理解和憂慮。目前網絡上或社交媒體上都已有很多關於反送中運動的資料可以參考,如果堂會領袖時間不足,可先參閱一些如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會修訂引渡條例懶人包或大律師公會拆解引渡條例建議懶人包等的簡要資料。此外,不少新聞媒體在其網頁上,都有反送中運動的專輯,供公眾人士瀏覽。
此外,由於社會上不同新聞媒體因著立場不同,所以在報導新聞時都難免會出現偏頗情況,例如近年無綫電視(TVB)新聞便經堂被人指立場非常偏頗,只從親政府立場報導新聞,甚至常出現抹黑反對政府人士形象的手法,因此堂會領袖不應只從無綫新聞了解社會事件,應從更多不同新聞媒體收集資訊,務求能對時局有更客觀中肯的掌握。
有關這次反送中運動,堂會領袖必須明白,其中的抗爭並非只限於部份激進的年輕人,因為當中其實涉及整個香港社會不同年齡、不同背景、不同階層的人士,而年輕人只是其中一部份和走得較前的一班。整個反送中運動,其實是一個近乎全民動員的運動。
第六,教牧人員必須認識和理解年輕一代所面對的困局和當中的絕望情緒,並學習和年輕人同行。
我發覺由六月初至今,有不少堂會領袖其實未參與過任何集會和遊行,只是從電視新聞(甚至只是從TVB新聞)來理解事件,所以他們對反送中運動的認知和理解有可能跟事情的真相有很大距離。對教牧人員來說,未能掌握真相便作出評論和回應,其實就是敷衍失責,所以應盡力避免。
在這次反送中運動中,除了參與遊行外,我也出席了不少集會。其中一次印象較深刻的,是6月30日晚上,出席了一個為一位剛離世教育大學學生而舉行的悼念會,地點在立法會大樓正門外。當晚雖然出席的人很多,但現場秩序良好,數以百計年輕人走到臨時擺設的靈堂前獻花,場內不時有義工們派發食水、傳單,還有人派漢堡包,也有義工不停執拾垃圾,清理場地。當大會主持人(一位年輕男生)發言時,全場專注。他雖然只拿著手上一個「大聲公」講話,但全場過千市民,都清楚聽到他的發言。在這次集會中,我深刻感受到年輕人的全情投入,更感受到他們在面對政府的冷漠和傲慢時,他們內心那些無奈、絕望、無力、憤怒、難過、悲傷等的情緒。
所以,我鼓勵堂會領袖更多去到現場,跟年輕人和其他香港市民對話。今日,香港人特別是年輕人,最需要的是有人聆聽和明白他們,而不是指點批評。
經過今年六月,整個香港已不再一樣。盼望更多堂會領袖,能跟廣大香港市民走在一起,一同面對威權管治臨近,仰望耶穌基督的憐憫。
作者﹕馬保羅牧師
圖片來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90630-opinion-mangok-hk-goverance-failure/
Facebook : 門徒媒體
Instagram: 門徒媒體
Twitter : 門徒媒體
YouTube : 門徒頻道
—————————-
拒絕盲目跟從、堅持聖經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