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信實錄-代禱者與宣道聖禮司;神佛習合與上帝三一

0
1271

輯錄自筆者最近與一位神道教佛教習合(注一)祈禱師的私人信件,經當事人同意後可公開,中文翻譯全文如下:

(門徒事工急需事奉人手,閱讀下文前,煩請先進入,登記您可以事奉的崗位,多謝合作!)

「尊敬的熊谷八代祈禱師:

近來的生活好嗎?了解到您近日面對的疑問和對基督教的研究,感謝你們對於香港的關心,亦是我過去數個月身處的社會環境,我會努力去回應這個局面的。

可能我並非擅長於靈能(注二),對日本傳統的巫法術(注三)和方術亦並不太了解,沒有辦法從這個角度去解決問題和去幫助他人。但如同閣下的職業一樣,為委託人解決問題為最終目的,而相對於基督教教牧角色,個人覺得與祈禱師或巫覡(注四)的角色設定,自己更像一個協助者,提供方式幫助並與他人同行,畢竟在基督教的局限下只能如此。

老實說,基督教新教教義過於絕對,神學又存在太多硬性規定,作為一個曾經歷改革的宗教系統,但它又不同於在明治時代曾經歷過宗教改革的日本佛教,它沒有什麼物質上的東西可以提供給信徒或非信徒,彷彿基督教的哲學性就是打破這一切,所以相對於其它宗教,基督教的靈修系統較落後,或許羅馬天主教和東正教也可以存在一些絕對性的禮儀和宗教物品。但作為一個哲學性宗教,要怎樣從單單的說話當中帶出最有效的信息呢?這個也是我一直尋索的問題。然而,個人覺得基督教的優點在於其自由度,無論從信仰系統還是教團制度,都會比其它宗教寬鬆得多。

過去幾個月的時間,在香港這場政治運動中實在不乏基督教界的身影,看上去恍似很美好的,但若然稍為深刻認識這批「民主派教牧」的話,何嘗又不是一邦自視過高的組合共同體,排斥外界、唯我獨尊、維護自身既得利益圈、增加自己知名度,到底還可以去到多盡?這種公關手段進行的神話很快會崩潰。當然面對未來發展的狀況,倘若自己仍身處於港澳,在下相信會如同過去一些德國的基督徒般,仍然會選擇「認信教會」而非「國家教會」。

其實拜屋(注五)不正正就是與傳統宗教設施和團體抗衡的力量嗎?雖然仍然有神道教神職人員和佛教僧侶以個人形式經營,但祈禱師以個人的知識幫助平民百姓解決問題,是直接的單對單的個人關係,對象也不是硬性規定的宗教信徒。基督教過去兩百年至今仍然沈醉於建立教會和培育信徒的神話中,當然現時的港澳基督教界仍會進行社會服務和公關宣傳,但作為一個改革性出身的宗教,相信未來五百年很快會不及時代和社會的更替,因此自己也覺得需要以另一種形式執行教牧的職務回應今天的香港澳門社會,拜屋這種形式給予我很大靈感。

在日本或華人社會,一般人很難想像牧師的工作是什麼,或者會聯想起歐洲草原上的牧場與羊群。在華人教會,傳道人在部份香港教會中也會被稱為宣教師,在台灣也會被稱為傳教師,我在想,既然有宣教師傳教師,為什麼會沒有祈禱師呢?自己也作為一位傳道人,工作是否顧名思義工作就是負責傳教呢?我想未必,但也可以是。

我的服務對象和委託人面對的正是茫茫的社會,現時亦正身處香港政治動盪的大時代中,相談內容不乏社會前景、人生、學業、工作、婚姻等,而我的工作就是以基督教的信仰和知識啟蒙委託者,同時亦要擺上時間與其一起面對。除了基督教神學上對教牧闡明的宣講聖道及施行聖禮外,也許可以以這個比喻簡單概括牧師的性質吧!以祈禱為他人解決困難,主持祓(注六)與神事(注七),特別面對怪異靈異事件,在下相信這是祈禱師的使命,希望閣下繼續帶着這個身份幫助委託者,作為一個國民較政治冷感的國家,希望您特別在參與日本的政治討論上,使他人獲得祝福,繼續回應日本社會。

-梁君培」

作者:梁君培牧師

(注)為保障私隱,「熊谷八代」為化名。

(注一)神佛習合:是將日本本土的信仰和佛教折衷,再習合形成一個新的信仰系統。一般指的是在日本神道教和佛教發生合一的現象。

(注二)靈能:泛指能夠感覺出靈魂、生靈、精靈、神靈,或是行使與「靈」相關的超自然性的力量。

(注三)巫法術:是一種企圖以超自然、神秘方式影響世界的方法。

(注四)巫覡:是指能運用超自然力的宗教人士。

(注五)拜屋:宗教場所。

(注六)祓:東亞傳統宗教(如中華系道教、日本系神道教、朝鮮系薩滿教等)中為了消除霉氣進行的潔淨儀式。

(注七)神事:與神道教神明有關的節日和儀式相關禮儀。

Facebook : 門徒媒體
Instagram: 門徒媒體
Twitter : 門徒媒體
YouTube : 門徒頻道
—————————-
拒絕盲目跟從、堅持聖經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