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里城葬身火海.回顧琉球宣教史和沖繩教會的眼淚

0
1201

首里城,是坐落於日本沖繩那霸的一座琉球式城堡。它建造於13世紀末至14世紀,從15世紀至19世紀期間為琉球王國的都城和王宮所在地,至今已經有五百多年的歷史。

(門徒事工急需事奉人手,閱讀下文前,煩請先進入,登記您可以事奉的崗位,多謝合作!)

1426年起,首任琉球國王尚巴志統一三山的山南、中山、山北三個王國後建立了琉球國,首里城便開始作為國家的首都。第二尚氏王朝從朝代開始的1469年起,由初代的尚圓王直至琉球正式被日本兼併而亡國的1879年末代的尚泰王,期間合共四百多年間都是以此為都城。首里城一直是琉球的都城所在,是琉球文明的政治、文化、宗教和經濟貿易中心。筆者在沖繩旅遊時就曾經到訪首里城觀光,感受歷史氣息,一邊喝着泡盛,一邊與面部特徵明顯與日本人不同的老人家們在外方的公園交流,無法想像當年一別,這個琉球文明象徵中心慘被祝融。

首里城與日本城池不同,在建築外觀上帶有濃厚的中華閩南地區的風格。此外建築上的龍形象為蟒,其只有四爪,表示自身低於中國皇帝的五爪金龍。首里城正殿面向西方,除了表達宗主國的大明國和大清帝國在琉球的西面外,臣民在早朝時可仰望太陽從正殿升起,具有神聖的宗教意味。首里城正殿共有三層,正殿基石是由中華地區進口的大青石建造。第一樓稱為下庫里,是國王處理政務的地方,亦設有琉球王國國王的御差床寶座,上方的牌匾為「中山世土」,為大清帝國的皇帝康熙所御賜。第二樓為大庫里,在這裡會舉行為琉球國以及王族祈福的宗教儀式,而中央是國王的寢室,右側小間為王妃寢室。第三樓稱為小屋裡部屋,純粹用作通風。

20191031日凌晨二時半左右,首里城突發大火,全市消防員進行撲救,首里城為木制建築,火勢完全無法控制,直至上午六時,正殿、北殿和南殿被全部燒毀,目前為止原因不明。

據歷史記載,首里城已經多次被焚毀和重建。首次在1453年,第一尚氏王朝的國王尚金福駕崩後,王子志魯與王弟布里為爭奪王位發生內訌,首里城建築因為戰爭關係完全燒毀。火災也曾經發生於1660年,用了十年的時間進行重建。因為不明意外,火災再次發生於1709年,由於缺乏財力直至1712年後才修復。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陸軍在首里城地下設置指揮所,導致該城在19453月的沖繩戰役中被美國海軍飛機及戰艦轟炸,因遭受炮轟首里城完全摧毀,日本政府在1992年才開始進行相關重建工作。至今是次大火,為首里城歷史上第五次被完全焚毀⋯⋯

提及日本的宣教,很多海外教會人士誤以為沖繩的基督教信仰由日本傳入,但事實上琉球的基督教發展遠早於日本本土。沖繩的傳統宗教信仰是琉球神道,並且盛行祖先崇拜,佛教並不太流行,然而沖繩的基督徒比例遠高於日本平均值,平均教會數目也是日本第一,共有二百多所基督教教會。琉球的宣教始於1846年,由匈牙利出身的英國宣教士伯德令(Bernard Jean Bettelheim)在沖繩那霸滯留八年,期間進行醫療活動,特別教授種牛痘的方法,當中也將聖經譯成琉球語,然而日本本土的宣教則在1859年在橫濱港上開始。

提及沖繩的教會,不得不提及日本全國最大的基督教宗派,日本基督教團沖繩教區的例子。其教會曾經在宗派總會上要求修改其在沖繩地區宗派的名稱,理由是日本本土與沖繩在宣教的原點並不相同,時間亦具有相差,相關宗派或教會亦互不隸屬,因此對聯合教會的性質抱有質疑。然而面對沖繩基督教界的偏向獨立情緒,日本基督教界卻採取不予理會的態度,因此他們通過和平手法的提案在自己的宗派內亦被撤銷。沖繩教會與日本教會界的爭議,在不同的宗派內亦偶爾發生,也是現今日本社會與沖繩的普遍矛盾的反映,日琉矛盾實在令人側目;筆者曾經在日本教牧口中聆聽「沖繩教會的壞話」,然而在探訪沖繩教會時也在當地基督徒和牧師傳道人口中聽取「日本教會的黑暗」,民族的互相差異正是問題的所在,神學或信仰傳統傾向其次,兩地教會的爭議涉及主權、互相尊重和聯繫方式的態度。正如港澳教會界,也可以劃分為華人教會、西方教會、少數族裔教會的情況,當中的文化傳統、神學、互相交流也許存在具大差異。日本傾向自身的強大,不承認存在其他民族或多元文化的層面;沖繩基督信徒亦無法接受自己處身於日本基督教歷史中,因此兩地教會的惡性關係延續至今。

事實上沖繩並非一開始就是日本的一部份,並非擁有大和文化的一環,包括文化習俗、宗教信仰、政治體制,甚至語言。在日本的意識形態管治框架下,與日本產生最大矛盾的地區,全日本恐怕只有沖繩人才會質疑自身日本人身份,應該只有沖繩,這是沖繩歷史的特徵。沖繩人對日本政府以及美國政府的不滿情緒在自治和本土意識的追求過程中被催化,在沖繩人和日本人之間的身份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認知。其實沖繩的命運始終被其他國家左右控制,筆者深感沖繩再次獨立為國家的可能性不大,但目前需要朝着更多自治的方向努力。沖繩的確多災多難,從不侵略別人卻一直被欺負。

沖繩居民的團結在於其原點,因戰爭和被殖民而發展而成的「沖繩心」。由十二世紀開始,琉球群島經歷了三山和琉球王國的時代。明治維新後琉球國被日本併吞,史稱琉球處分成為琉球藩,期後改為沖繩縣。作為宗主國的大清帝國在甲午戰爭戰敗後割讓台灣給日本,無力解決琉球問題,作為藩屬國的琉球正式亡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沖繩是在日本領土範圍內唯一發生地面戰的地區,美軍進攻琉球群島,在當地引發激烈的戰事,導致大量人口死亡,日本在沖繩之戰中犧牲者多達二十萬,其中包括約九萬多名平民。戰後,美國在沖繩展開二十七年的統治。1972515日,美國放棄琉球主權並移交日本,沖繩縣再次成立。但至今日本國內美軍設施的七成設置於沖繩,不合常理的基地負擔和發展成縣民生存權利的嚴重事態,至今不時還發生沖繩美軍姦殺少女的事件,戰爭的記憶和戰後的面貌仍然持續。但比起過去歷史的事件和記憶,年輕一代所面對的正是貧窮問題和階級差異。暴力、中學生輟學、教育問題,留守兒童,這些因素造成了貧窮循環系統,沖繩的貧窮率超過三成,沖繩縣民平均年收僅約333萬円,最低日薪為690円。沖繩至今仍然背負着很多傷痕⋯⋯

作為港澳的基督徒,願你們都為日本沖繩和當地教會祈禱,沖繩島上政治民生和社會問題仍然揮之不去,基督信徒對信仰的投入並不是教會復興的象徵,這是可以解決情感或自身定位的抒發。沖繩教會已經建立出一套與日本內地教會盛行所截然不同的本土化神學,日本內地、以至鄰近地區的海外教會應該給予尊重和學習,而並非從中尋找益處和將自身的理解強加於他人並作定位。

「萬國津梁之鐘」是琉球王國時期鑄造的一個銅鐘,於1458年鑄造,其懸於首里城正殿,其複製品亦於是次火災中被破壞。萬國津梁的意思是萬個國家和世界的橋樑,當中刻寫的銘文正是筆者對沖繩的祈願:「琉球國者南海勝地而鍾三韓之秀以大明為輔車以日域為唇齒在此二中間湧出之篷萊島也以舟楫為萬國之津梁異產至寶充滿十方剎地靈人物遠扇和夏之仁風故吾王大世主庚寅慶生尚泰久茲承寶位於高天育蒼生於厚地為興隆三寶報酬四恩新鑄巨鐘以就本州中山國王殿前掛著之定憲章於三代之後戢文武於百王之前下濟三界群生上祝萬歲寶位辱命相國住持溪隱安潛叟求銘銘曰須彌南畔世界洪宏吾王出現濟苦衆生截流玉象吼月華鯨泛溢四海震梵音聲覺長夜夢輸感天誠堯風永扇舜日益明」

反觀身處的香港澳門,她們的歷史和現時的政治狀態,其實離日本沖繩不遠。現時讀者身處的大時代歷史中,始終有被解決的一天,正如現時很多日本建築界人士均指出,再次修復重建首里城的困難性,但筆者深信總有被重建的一天。但願在新首里城被建成的那一天,穿上嘉利吉恤衫,再次到訪這個筆者所鍾愛的島嶼。

作者:梁君培牧師

Facebook : 門徒媒體
Instagram: 門徒媒體
Twitter : 門徒媒體
YouTube : 門徒頻道
—————————-
拒絕盲目跟從、堅持聖經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