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自己在本土無論身處教會或機構組織的事奉、社會政治的參與、還是一般的社交娛樂,都比過去來得更投入,筆者差不多已經整整一年沒有離開身處的地方了,對上一次已經是前往日本大分為參加自己的成人式。除了因為香港社會時局的急劇變化而未能分身外,作為曾經在日本宣教的筆者,曾體會到在外國異地經歷意外和感情問題,對旅行觀光總有一絲卻步,因此在港澳的生活投入某程度上也是一種麻醉,身處在同溫層和工場環境中總是忽略宗教信仰的本質,因此,這次前往台灣高雄的旅行兼親善之行外,也算是心理上比較大的決定和自身反思,也象徵已經籠罩一年多對於旅行恐懼的放鬆與釋懷,作為新的開始和學習。
(門徒事工急需事奉人手,閱讀下文前,煩請先進入,登記您可以事奉的崗位,多謝合作)
高雄,為中華民國的直轄市,台灣六都之一。高雄市自十九世紀末開港以來舊稱打狗。在GaWC所公布的世界級城市名單中,高雄被列為高度自足等級的城市,在台灣城市中排名第二並僅次於台北。觀光領域上,高雄曾被旅遊雜誌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評為全球最值得旅遊的十大城市中的第五位。提及到中華民國台灣,筆者已經足足九年沒有踏足這個地方,過去每當計劃旅行時總是忽略了這個文化較接近的國家和地區。然而,這次也是筆者第一次踏足高雄。
在遊走於市中心或鄉郊的路程中,街道上大大小小的台灣民間信仰宮廟映入眼簾,高雄的宗教建築或場所比筆者預計的來得更多,筆者體會到信仰宗教的自由。在台灣土地上,官方統計有將近三萬三千多個各個宗教的場所,即平均每一平方公里就有一所,宗教建築的密度之高在世界上亦屬罕見,其中佛教、道教與民間信仰三者就約估93%。
在這次的旅程中,筆者走訪了台灣高雄的象徵地標-蓮池潭,其一旁一系列的宗教建築最為深刻,其西岸廟宇林立,擁有二十多座寺廟,當中許多擁有悠久的歷史,如啟明堂、元帝廟、慈濟宮都是清代康熙年間開基,其中最著名的象徵莫過於觀光及宗教勝地的龍虎塔和春秋御閣。龍虎塔是慈濟宮在1974年相傳聲稱奉保生大帝意旨興建於蓮潭畔,而主祭神保生大帝為閩南和台灣地區民間信仰所信奉的醫神,該兩座塔高七層,樓前各有龍與虎的塑像,龍塔內繪刻有二十四孝圖和十殿閻王圖,虎塔則畫有孔子七十二門生及保生大帝三十六宮將的雕刻,一般旅客可以由龍口進虎口出,有吉祥之意。而春秋閣則建於1953年,是兩座中華宮殿式的樓閣,其各為四層八角並以綠瓦黃牆為建築特色,目的是紀念關公而建,春秋閣的前端則有一尊騎龍的觀音,相傳觀音菩薩曾騎龍在雲中現身,指示信徒要依其現身形態去建造聖像⋯⋯
台灣民間信仰,是承襲了中華傳統的神話及各教派的文化,結合了佛教、道教並揉合中華儒、釋、道三教傳統的宗教信仰,與其它泛神論宗教般,均沒有明確的系統教義、宗教經典、教祖;此外也沒有特定的入教儀式和傳教方法。
台灣的民間信仰與外省移民有密切關係,大清帝國統治台灣兩百年期間,昔日中國大陸閩粵地區的移民來到台灣時,大多迎請海神或其故鄉地方神祇作分靈前往台灣,在這個過程中帶進了原本在大陸各地原鄉供奉的神明進入,在如此透過歷史的演變過程中,逐漸與台灣本土文化融合。除了神格化的神祇,如媽祖、關公、王爺、土地公、太子爺⋯⋯等外,也有因為各種職業不同而奉祀不同職業的保護神,亦包括祭祀因天災戰爭等意外枉死的孤魂信仰系統。此外,台灣多數宮廟並非只祭奉單一神明,也同時祭祀多個神祗也是一種極具包容力的信仰體系,所以就神觀而言,台灣民間信仰就是泛神論崇拜。
昔日,由於外省移民渡海需面對各種未知的變化,大陸原鄉的神祇成為外省移民的心靈寄託,而信奉同一神明也產生了同鄉之間的共同意識形態。現時,筆者所了解的神明系統大概涉及數個方面:天界神明是首位,玉皇大帝是台灣民間信仰的至高神,其左右神分別有南斗星君和北斗星君,該部下還有三官大帝,更有太陽公、月娘媽、風神、雨師、雷公、閃那婆、七娘媽、文昌帝君⋯⋯等,均為台灣民間最熟悉的天界神。其次為地祇神明,土地公是地祇崇拜的代表,當中還有四海龍王、虎爺、猴將軍、牛將軍、兔將軍、蛇聖公、馬將軍、石頭公、茄苳公、大樹公等⋯⋯。又有人神崇拜,如:海神有媽祖、醫神有保生大帝、瘟神有王爺公,這三位為台灣民間最著名三種神格。同樣昔日外省人亦重視家鄉觀念,對中國大陸的地方神明也分靈請到台灣來當守護神,如:漳州人的開漳聖王、泉州人的廣澤尊王、靈安尊王、保儀尊王、保儀大夫、清水祖師,客家人拜三山國王和韓文公。最後還有聖物崇拜,物神又有自然與人造的分別,如石頭、天氣等屬於自然神明,而神像、石敢當、令旗、符、王爺船等就是人造物。在這次旅程中筆者也前往了旗津地區觀光,旗津除了是台灣第一所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教堂所在地外,筆者也參訪了當地民間信仰特色之一的蔣公感恩堂,見證先總統蔣介石被大陳人祭拜,正是一位基督徒被信奉為神明,與位於日本愛知的中正神社相映成趣。除此以外,一定程度也反映了祖先崇拜亦為台灣民間最重要的一件行事。然後部份宗教研究者亦認為,原住民族泛靈信仰亦應該包含在台灣傳統民間信仰中,然而因為其歷史文化和神祗與漢族宗教的差異筆者便不在此提及。
台灣民間信仰是建基於台灣與大陸數千年來的融合和文化歷史,無論在教義、宗教儀式和團體制度已經與台灣社會生活共融,因此民間信仰信徒在信仰表現中產生很多關於生活的行為。無可否認台灣的傳統民間宗教也是巫術宗教的一種,多數泛神崇拜都有這樣的傾向,就是信徒去要求神明,用作求取財富、健康、感情等各項要求,而是否信奉該神祗就是神明的靈驗與否。交替神主義(Kat henotheism)的信仰態度,是以求取個人利益為目的,這個信仰習慣背後的影響反映其實已經發展到在中華民國台灣的各項政治民生等多方面層面。
作為基督徒和傳教師(教牧),得聞部份台灣基督教界特別是華語教會方面和靈恩派,以自身唯一和原教旨主義的方式責難台灣民間信仰為拜偶像的錯誤行為,造成了社會對基督信仰的敵對、不和諧與宗教衝突的局面。筆者認為海外或台灣本土的基督信徒,特別是羅馬天主教或長老會等台語教會的弟兄姊妹,應該多多前住宮廟參觀學習,更要列席迎神或拜拜的宗教儀式場合,從多方面學會以基督信仰的角度了解台灣民間信徒的發展和信仰追求到底是什麼,並施法他們對於敬拜神明本尊的敬虔。從海外的筆者來看,台灣民間信仰的信徒也是上帝的子民,因為並非只有基督徒才能領受到上帝給予世人的恩典,其它宗教是有機會透過普遍存在的真理而認識基督信仰的元素。但是筆者認為台灣基督徒也要反對台灣民間信仰當中的交替神功利主義,上帝主動尋求世人,基督信仰價值不應該認同當中教人迷信、恐懼以及違反人性的信仰觀,亦要堅守不被外方政治滲透的可能。
台灣宗教信仰自由,提及到台灣民間信仰華麗的宮廟,由佔地式的龐大至寄居於居民樓的也存在,因此無論以什麼形式,其已經也構成了宮廟的宗教場所的建築元素。相反港澳地區將面臨宗教的官方化與對基督宗教的收窄,如同廟宇般可以反思教會構成的元素並將其最精簡化和縮小,學習台灣民間信仰無論在宗教組織和本土化的發展。筆者曾經在日本神奈川巧遇一所細小的台灣媽祖廟,身處在神道教和非華人文化背景的環境下,其信徒仍然建立廟宇敬拜台灣民間信仰的神祗,與交談後感慨這是作為其管理者作為神職人員和信徒的堅持和覺悟。
俗語指「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民間信仰信徒當面臨生命中困惑時,其實與很多不同宗教信仰的教徒般以敬拜神明來獲得內心的平安,同時也希望神明保佑趨吉避凶,作為宗教信徒的彼此何嘗不是?「舉頭三尺有神靈。」也是台灣傳統民間信仰的重要信仰概念,筆者在這次旅程中曾經在一所政黨的黨部前,官方貼出標語寫道:請勿破壞政治物品和亂拋垃圾,神明在看!筆者笑而不語。有時候無神論等於無罪論,因為信仰神靈,表示無論在什麼地方做任何事,頭上三尺地方的神明都會看得清清楚,所以不要以為沒有人在旁邊就做壞事。
在這次旅程中見證台灣民間宗教信徒看似複雜但又能理解的信仰行為,其實正正反映了信徒敬拜天地、崇拜祖先、感恩惜福、包容感恩的內心祈願以及對於現世生活的期望。
(待續)
作者:梁君培牧師
Facebook : 門徒媒體
Instagram: 門徒媒體
Twitter : 門徒媒體
YouTube : 門徒頻道
—————————-
拒絕盲目跟從、堅持聖經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