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韋安借潘霍華再批評離港教牧:人不在,做甚麼也無用

0
2100


流堂創辧人陳韋安本月初在其面書專頁「神學是粉紅色的秋」發帖,不點名批評香港教牧網絡兩位主要發起人王少勇、楊建強牧師,引起教內激烈迴響。陳昨再發表文章,借二戰殉道的德國神學家潘霍華,再向離港教牧抽水。

(門徒事工急需事奉人手,閱讀下文前,煩請先進入,登記您可以事奉的崗位,多謝合作!)

陳韋安昨在「神學是粉紅色的秋」發表文章,題目《移居英國的潘霍華》,指神學家潘霍華其實有一段時間離開德國,1933年10月移居倫敦,註明「恍如今天不少牧者的境況」。潘霍華寫信給他的老師巴特交代原因,巴特回信痛斥潘霍華回到柏林:「人不在德國,做甚麼也沒有用,隔着一個海岸説甚麼也沒有意義」。

他在此抒發其見解:「被呼召的傳道人,去或留,不能基於個人的恐懼。離開,是基於召命,不是基於對前景的恐懼……我不是被上帝呼召的嗎?這個呼召會被恐懼動搖的嗎?哪個地方的教會需要我呢?」暗諷離港教牧,人不在香港,做甚麼也沒有用,隔着一個海岸説甚麼也沒有意義。

文章繼續道,潘霍華後來又移居美國,六年後返回德國,引述他的解釋「我最終得出一個結論:我發現遠赴美國是一個錯誤。我必需在這艱難的時間,與德國的基督徒生活在一起。假如我沒有在這艱難時期,與我牧養的羊在一起,戰後我就沒有權利,參與德國基督徒生活的重建工作。

陳韋安總結說:「今天,我們或許也問同樣的問題。我憑甚麼繼續存在下去?我想,『繼續存在』就是我們存在的理由。假如教會不繼續存在,教會就不是教會。然而,教會如何存在呢?教會的存在,就是一班仍然有使命的基督徒。其實,昔日德國認信教會有甚麼了不起?它能成功對抗德國嗎?不。他能扭轉局勢嗎?不。德國認信教會只是做了一件簡單卻勇敢的事——繼續存在。甚麼是認信教會?很簡單,就是繼續存在的教會。」

文章發表後,立即又引起教內迴響,遠在美國的《信仰百川》創辦人張國棟博士,同一日發表文章,題目《反駁陳韋安在〈移居英國的潘霍華〉的兩個主要論點》,與陳韋安隔空駁火,指出陳有兩個主要論點出現概念問題,包括「一,『隔着一個海岸説甚麼也沒有意義』,真的嗎?」「二,『離開,是基於召命,不是基於對前景的恐懼』,對的嗎?」

相關報導:
[門徒公義特別直播]陳韋安不點名批評教牧網絡王少勇 楊建強背棄理想離港
[教牧網絡風波]陳韋安不點名批評王少勇、楊建強牧師背棄理想離港
[教牧網絡風波] 《福音宣言》發起人關浩然陳建榮反駁陳韋安
[教牧網絡風波]陳韋安批王少勇楊建強 引起教牧信徒異議
「熱狗傳道」陳到力撐陳韋安批王少勇、楊建強離港論
[教牧網絡風波]陳韋安邊責離港乏勇氣、邊嘆解散「社會聲音無奈消失」
[門徒公義特別直播]陳韋安願包容敵人、卻不能寬容同路人/離港或留港 沒有誰比誰高尚

請捐款支持《門徒媒體》事工化計劃:
轉數快:6323638
Payme:62544036
八達通銀包:62544036
Paypal.me/apostlesmedia
—————————-
拒絕盲目跟從、堅持聖經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