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英傳道神學生聯手建新平台 冀年輕信徒擺脫教會錯誤釋經

0
1448


華人基督教會出於傳統問題、追求容易傳福音,釋經常常只求結果、不理解過程,甚至改變釋經結果,於是產生不少釋經謬誤,流傳下來,導致當代年青信徒也無辜「浸沉」在這種錯誤的意識形態之中。四個分別來自香港及英國的傳道人、神學生、信徒,有見及此,最近成立一個以學習釋經為主題的新平台《趁年青・學釋經》,期望幫助年青信徒學習釋經、擺脫教會的錯誤釋經教導。

(門徒事工急需事奉人手,誠邀加入!)

《趁年青・學釋經》上周一(22日)正式推出,設有FbIGTwitterWordPress,由四人創立,曾在港任職傳道,現移居英國、筆名「散會時代」是主要發起人,其他三人包括與「散會時代」同一教會的神學生「抄史」、神學畢業生「語.言」、活躍於各基督教社交平台的信徒「花生書友」,每人每月輪流撰寫一篇釋經文章,迄今主題包括系統神學、以賽亞書、所羅門、路得記等,作者之間盡量互不干擾寫作,這是平台的作事方式。

據「散會時代」介紹,他在英國與「抄史」同一教會,本來並不認識,「抄史」在團契即時通訊群組提及一些釋經及神學內容,好幾次都得不到甚麼回應,作為傳道人,他認為應給予支持,於是便按他所知,本月初在該群組回應「抄史」發表的內容,不知何故,教會牧師認為釋經和神學內容,並不宜在團契群組發表,並建議他們另開群組討論。

經過幾次傾談後,「抄史」有意讓更多有心鑽研釋經的人一同參與討論、互相切磋,而「散會時代」一向發表釋經及信仰相關的YouTube短片,對如何於互聯網運作頻道,有一點認識,也認同「抄史」的意向,加上本身因製片患上肩周炎,需要減產,所以決心建設釋經文字平台。不過,根據以往經驗,這樣很易因為各種客觀或個人原因脫稿,甚至因為自身能力不足而枯竭;為了減慢燃燒速度,便決定找其他人幫忙,「花生書友」和「語.言」都是他比較熟悉的基督徒朋友,兩人有一定能力,所以便立即找他們,並說明《趁年青・學釋經》的目標和具體做法,兩人聽後很快便答應邀請,他們便建立即時通訊群組啟動。

《趁年青・學釋經》設有Fb、IG、Twitter、Wordpress平台,據「抄史」表示,不但希望「以作品說話」,更希望以作品與人展開對話:「我們想過可以直接把文章放在臉書各基督教平台上,但那類平台的問題,在於參與者水平參差,有時討論流於情緒化,也有不少只在乎挑錯的網絡使用者,他們都令我卻步。」最後,參考「散會時代」神學院老師的做法,使用以文字主導的Wordpress平台為基礎,同時為了流量,在FB、IG和Twitter建立帳戶,並於這三個平台展開宣傳,方便接觸真正有興趣釋經的人:「我們不想只有空洞的信仰討論,看過我們的釋經文章,留言者可以指出我們釋經未夠謹慎、邏輯犯駁或其他可改善之處,但最重要是言之有物。」

每人每月一篇文,換言之,平台每月只有四篇,在現今資訊爆炸的年代,實在很少。「散會時代」解釋,並沒有想及迎合本地信徒這個問題,只想到本地信徒「缺乏甚麼」這個問題;資訊爆炸是事實,但不是所有資訊都為接收者提供營養,從釋經的角度而言,「迎合」最終一定會變成「聖經為我服務」,他相信信徒當中,仍然有不少尋求營養的人,他們很高興可以為基督徒提供有營養的內容。

「散會時代」表示,回顧華人教會歷史,由舉辦教育、醫院,到物資救濟,教會有著多面的工作和角色,可是隨著年日過去,已經陸續失去上述角色的主導性,近年亦把釋經、讀經的功能,外判給「生命之道」或Bible Study Fellowship等專門辦查經班的機構。事實卻是,很多教徒連新舊約都未讀過一次:「我們認為,互聯網的角色,就像宗教改革時代印刷術一樣,所以教會失去聖經教導的功能也不要緊,因為互聯網提供多一個渠道,讓我們學習釋經,不過互聯網上,華語的基督教內容十分參差,我們希望為有意學好釋經的人,提供合適的內容。」

在《為何「釋經」在華人基督徒中間經常缺席》一文之中,「散會時代」闡述不少華人基督徒忽視釋經的情況,他解釋,嘗試從文化、這個較少人注意的角度,理解釋經與教會的關係;以往不少教牧希望,尋找出基督教與華人文化共通之處,減低比較傳統的華人,對基督教的負面印象,嘗試打開一度福音的門:「但我認為,此舉似乎並沒有為華人基督教會帶來明顯的甚麼好處。」因此他在文章中指出,《和合本聖經》只是驚世的譯本,而不應被視為如《論語》般的經典;倪柝聲等本色化運動精英的教導(釋經是其中之一),並非萬世不朽;華人善於追遠,卻忽略聖經所講的「更新而變化」,「更新而變化」的力量,當然是來自上帝,但人的責任,就是透過釋經,對聖經有比較精準的理解,「變化」才會趨向更合神心意等。

「花生書友」與「抄史」指出,不少現今流傳於華人基督徒間的釋經謬誤,例如以「容易傳福音」為釋經原則,甚至因此改變釋經的結果,又或者只求結果,而不理釋經過程。華人經常只重視「好意頭」的經文,只講信耶穌各種好處,很多基督徒以為,耶穌永遠只有大愛包容,還有就是對死後審判隻字不提,在各式主日學不提,傳福音時更不會提。當代青少年人正在無辜地「浸沉」在這種意識形態之中,《趁年青・學釋經》希望為青少年人另覓蹊徑去學習釋經。「抄史」補充,希望基督徒、教會都以經文句子、段落結構、上文下理,以及語境,參考不同文本,盡力(雖然不太可能)還原作者原意,藉反思,一點一點移除前輩們因誤解而僭建的部份,例如時代論、預言書、千禧、被提等,這便是平台期望達致的釋經目標。

現時四人純粹以興趣、義工形式,運作平台,不打算牟利。「散會時代」笑說:「像這些沉悶的題目,我並沒有想過,會有太多人願意付費閱讀。」他們明白,在互聯網時代,即使是基督徒,都不太尊重原創者和原創者對創作的擁有權;「抄史」和他討論過這個問題,認同他的觀點:「即使是抄,《趁年青.學釋經》提供的,肯定是優質內容,把優質內容傳播出去,為這個低迷的華人基督教界,加點生命氣息,即使傳播者不是原創者,甚至在傳播時沒提及原創者,我們也感高興。」

請支持我們的媒體+露宿者工作:
門徒媒體
■ Payme:55100852
■ 轉數快:105276893
■ Paypal:apostlesmedia

門徒事工
■ 轉數快:105640551
■ Paypal:apostlesministry
—————————————
拒絕盲目跟從、堅持聖經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