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釋經」在華人基督徒中間經常缺席

0
256

華人教會欠了釋經一個交代

已經不記得何時起,很多評論開始認為教會太多「節目」如聚餐、一日遊等,「事奉」變成為這些節目出時間出力,而且很多時忙碌過後,接著下一個節目很快又到。基督徒若要在靈命上有所長進,參加查經班、門訓等,通常參與者不多,理由很簡單,參加節目又輕鬆自在又沒有負擔,但查經或門訓就帶來不少擔子。經過一週辛勞的工作,還是輕鬆點較好,因為不知道那週的查經或門訓會不會為自己帶來「收獲」,這種想法為希望靈命長進的人帶來困惑,甚至叫人退縮,因為釋經相關的教會聚會不如參加「節目」一樣輕鬆。教會內的讀經的氣氛、教授人員的水平也很參差,這亦令不少人對教內的查經班卻步,或是改為參加教會外的查經班如BSF、生命之道等,甚至個別基督徒會把查經班所學帶回教會,作為挑戰教牧人員聖經教導的武器,實在要不得。

(門徒事工急需事奉人手,誠邀加入!)

華人釋經的代表人物當然是倪柝聲,而且,就算現今的華人基督徒不認識他,他們的釋經理論基礎很多時都是源自倪柝聲的。華人文化喜歡把人神格化(即係擺上神枱),同時把神格化後那個人的主張奉為金科玉律,倪柝聲已經到達這個位置了;華人會研究倪柝聲,但很少推翻他的主張,這樣,他在釋經上的主張便一直流傳下來。例如到如今有時還會聽到以「時代論」去描述啟示錄七教會;與其說這是釋經,不如說是把倪柝聲的論述一直流傳下去比較貼切。

華人文化欠了釋經一個交代

華人基督徒如何釋經,依我作基督徒三十年的見聞和理解,很大程度受著華人基督教發展的限制,下舉二例。我們如今仍以超過一百年歷史的和合本聖經為基礎,雖然八、九十年代開始有熱心基督徒重新翻譯及出版不同的聖經版本如新譯本、現代中文譯本等,但似乎並未能普及,和合本的地位仍然穩如泰山。可是和合本使用的語言畢竟超過一百年歷史,較年輕的人未必能夠好好掌握當中的用字、用辭甚至是句子結構,但大部份教會仍然以和合本為基本,這樣便削弱了下一代人對聖經的興趣,華人教會和基督徒應該對不同版本的聖經加以推廣,讓聖經的語言更貼近當代語言,令聖經更有親和力。

除了和合本聖經,華人教會另一傳統是「傳福音」,但傳福音後如何叫人「作主門徒」卻是不少教會冷待的題目。香港70-90年代的高增長給了香港教會錯覺,把高增長投射到傳福音這件事上,以為只要教會高增長便是成功。不過,每個稍有希臘文底子的基督徒,都應該聽過馬太福音廿八19-20提及的大使命中,唯一的動詞是使⋯⋯作門徒,萬民、施洗和遵守教訓都是作門徒的過程。若把高增長(萬民)視為唯一目標,便是誤解「大使命」的意義,很多教會並不重視遵守教訓和作主門徒,同時也不重視釋經都是出於這個誤解。

華人基督徒欠了釋經一個交代?

華人基督徒在華人文化的影響下,在釋經上難以突破傳統,和合本聖經養活了一代的人,但因為言語古老,每過一代人,和合本聖經的語言便會變得更陌生,令釋經添上不必要的障礙,而嘗試在華人傳統以外尋找其他釋經方式的基督徒並不多。BSF或生命之道,除非當組長要為查經作預備的,其餘參與的基督徒學習釋經相對會緩慢點,而且會否把學之所得帶回教會,造福其他人亦很在乎個人,教會把焦點放在「節目」和「增長」上亦間接降低了釋經的地位。若問一個華人基督徒為甚麼不好好學習一下釋經,他/她很可能會答一些不相干的答案,因為連他/她自己對華人文化、華人基督教會文化都只是一知半解,他/她不知道原因,當然也沒能力說出答案,偶爾有個責任感強一點的,可能會有點自責,但問題根本不在那基督徒身上,因為責任在教會身上。教會難以扭轉文化,但教會有責任也有必要分辨一個地方的文化與基督教信仰相沖的地方,才能保存基督教信仰,筆者深信只有透過做好釋經、明辨真道才能做到。

原載平台:《趁年青・學釋經
作者:散會時代

請支持我們的媒體+露宿者工作:
門徒媒體
■ Payme:55100852
■ 轉數快:105276893
■ Paypal:apostlesmedia
門徒事工
■ 轉數快:105640551
■ Paypal:apostlesministry
—————————————
拒絕盲目跟從、堅持聖經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