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角度香港社會發展
香港第一次經濟高速增長沿於國內自1950年後政治情況不穩,不少人選擇落地香港。面對人口增長,港府除了安頓民生以外,也順着人口密集的形勢,發展四大勞工密集的工業(「紡織及製衣業」、「塑膠及玩具業」、「鐘錶業」和「電子業」),不過,論到真正的起飛,一定是以九年免費教育為基礎的服務業年代。不要誤會,服務業並不單指餐飲和旅遊業,而是核心的金融業(包括會計、核數、保險業)及重中之重司法制度,亦因此,除了金融業,好些「師」級工作收入特別高,因為會計、核數、法律等行業既是服務業,亦是香港穩定的磯石。
(門徒事工急需事奉人手,誠邀加入!)
香港進入服務業的高增長黃金年代的同時,亦出現工時超長時間的工作生態,物價和樓價亦一直上升。不過利之當前,即使樓價再高也會有人入市,因為憧憬升勢不會停止。要供樓亦代表不能貿然辭工,但工時那麼長,家中日常事務、小朋友返學放學等由誰來處理?答案當然是大家都知道的外藉家庭傭工(姐姐)。照顧家庭這些本來應當由自己來做的工作外判給其他人去做,是方便之舉,但同時產生不少問題,有些家庭的孩子覺得「姐姐」還比父母親切,有些父母覺得自己孩子講英文像姐姐,聽不順耳,好些家庭星期一至五的親子時間變成做功課時間,父母形像變得非常壞,當然小朋友都是純良的,會說些如「如果媽媽唔好咁惡就好了。」之類的話。
好了,這些到底和釋經有甚麼關係呢?香港教會以中產教會為主已經是大家都清楚的事實。若一對中產基督徒父母把本來由自己處理的家務外判給「姐姐」,本來教會內應該自己做的事外判出去便變得容易理解了。
聽道與查經的分別
「這地方(庇哩亞)的人賢於帖撒羅尼迦的人,甘心領受這道,天天考查聖經,要曉得這道是與不是。」(徒十七11)有關「查考」這個字,幾個英語版本的聖經都用了(examine )這個子,即審查、調查、考核。按上文下理,庇哩亞人並不是審查、調查、考核聖經,而是透過聖經審查、調查、考核保羅團隊所傳的福音內容。情況就如主日聽道後,回家再看講道經文,並且判斷一下講員的說話能否通過聖經的驗證,即是說,庇哩亞人被稱讚的原因,正是因為他們沒有「照單全收」保羅團隊所傳的福音內容,而是自己去查證一下。
庇哩亞人所作的,在基礎教育理論中叫「主動參與(active participation)」,想成功教育他人,讓學生主動學習是不二的要門,所很多教育工作者往往認為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是首要的;坐著聽,連筆也不拿起,很難學得好。我在教學生涯中教過不少成績平平的學生,他們都有一個想法:「聽過等於掌握」,這比「聽過等於明白」更過分,「聽過等於掌握」的人會以為自己能靈活運用在課堂所聽過的幾乎所有東西,認為自己不用太刻意溫習;結果他們的成績往往平平無奇,很多只是僅僅及格,有的更不及格,需要補考。
其實不一定要聽道後才查考聖經,每個基督徒日常都可以去做,庇哩亞人的例子更告訴我們查考聖經是基督徒應當做的事。在「經濟起飛」時代,忙碌的香港人能夠參與教會不多不少也要歸功他們於家庭所作出的犧牲,把家庭內的工作外判給家傭「姐姐」,但回到教會,「外判」的習慣很難一時作出改變,即使基督新教基本上是反對「居間制度」,自己做的事如認罪(告解)、查考聖經等不應找人代辦,但「外判」的習慣就是改不了。
除了聽道後很少查考講道經文,很多教會的查經班越來越沒落,或者就如筆者前文《為何「釋經」在華人基督徒中間經常缺席》所講,都「外判」給BSF、生命之道、各式講座等,代替自己查考,不過,這種心態很可能像我那些「聽過等於掌握」的同學一樣,釋經,以致信仰都平平無奇,僅僅及格甚至不及格。
把釋經「外判」下成長的信二、三、四代
把釋經外判的家庭可以分為好幾類,有些只停留在主日聽道而不查考的階段,有些資源好的教會會邀請講員主講講座,但筆者認為出席者若只聽而不自己查考,效果與主日聽道而不查考分別不大。有些基督徒則參加教外查經班,不過這裏要補充一點,這些查經班很多都安排在辦公時間舉行,對象是半退休或是已退休人士,他們參加這些查經班對自己一定有幫助,但對下一代的影響可以說近乎零,因為他們已經過了可以影響下一代的年紀。
在我牧養過的青少年當中,只有約20%有自己或與家人一起讀經。試想想若習慣把料理家務和自己查經外判,家中下一代未曾見過或十年只見數次家人查考聖經,這些下一代會自己拿起聖經來讀嗎?當然不會,「外判」的習慣一定會傳給下一代,下一代一定會以為「外判」是正常,聽道後不自己查考聖經是正常,年長退休或半退休才參加聖經課程補補課也是正常的。
把釋經「外判」下的教會
在談論這個問題前,首先要講一下香港華人教會是由誰來領導的。在我的傳道人生涯所見所聞及第一手經驗而言,香港華人教會從來都是由長老、執事、堂委主導的,教會最終決策必須要經過他們才能成立。第二個問題是會眾按甚麼原則選立長老、執事、堂委?一般會友心中的準則應該相差不遠:社會地位、學歷、職業等 — 剛好就是那些最忙碌,最多「外判」習慣的會友。
「教會是我家」是一句錯漏百出的信仰論述,但在此處卻甚有應用潛力。慣常把家庭事務外判給工人姐姐,回到教會也會把教會的事外判出去,這類人雖然被選上成為長老、執事、堂委,但並沒有改變因為長年外判信仰之事,信仰變得缺乏基礎的事實,剩下來就是以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在教會事奉 — 無盡的行政工作。除了必要有的崇拜、團契、主日學(好些教會已經長期沒有祈禱會了)外,還有,節期相關的禮儀聚會、慕道班或福音性查經班、洗禮班或/和成長班、講座、探訪、旅行、聚餐、某團契團慶⋯⋯如何把這些節目(programme)放入行事曆,變成長老、執事、堂委首要任務,教牧人員則變成內容供應者(content provider)及首席執行官,完成任務成為教會事奉的主流風氣。若剛好有人手和空間來個查經班,亦只不過是把釋經繼續外判給帶查經人員(通常是教牧),參加者很多時仍然只是被動的參與者而已。
無法複製的「經濟起飛」時代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網上資料,1998年開始,香港已離開了經濟起飛階段,進入平穩期,以往很多蒙召全職事奉的人,放下很多,亦很多時在家人支持下,投身全職事奉行列,在「經濟起飛」時代,教牧同工家人的薪水不錯,教會給同工的薪津也在可以接受水平時,基督教界可謂人才輩出,教會和神學院都有出現不錯的全職事奉人才,例如筆者知道不少基督徒相當敬重李思敬博士。
執筆期間見到神學院同學分享一則求職廣告,內容是:「⋯⋯日薪同工 – 領會,探訪,具心志,不拘工作經驗,返半日:三、五、日 @$300 ⋯⋯」。「經濟起飛」時代除了影響正在作長老、執事、堂委的一代及教會第二、三、四代外,更影響教牧同工及其他蒙召者的生存,後「經濟起飛」時代能否孕育出像李思敬博士的人物呢?我可以斬釘截鐵的說:「不能。」每個人都要向身邊的人負責,若果家人的入息都因為「國際形勢多變」而下調,若當教牧薪津太低,一定會連累家人,有能力的自然會投身其他行業,即使最終投入教牧工作,因為「搵朝唔得晚」,也沒有資源進修,就算進修也不能專心,很多人才會因此被淹沒。
也就是說,當信二、三、四代成為教會領袖時,一來自己信仰根基不會特別好,二是教會內的內容提供者 – 教牧因為的水平成疑,三是教會未必有資源聘請較有水準的教牧,四來,若要像先輩一樣把信仰之事外判給基督教界其他人才,除了資金問題外,基督教界亦因為經濟問題已經不會再出現李思敬博士般的人才,為了生計,人才都到其他界別謀生去了,教會的釋經以致信仰水平將會變得岌岌可危。
結語
說了這麼久,都不過是提說一下馬太福音十三章撒種的比喻一個現代的處境,耶穌是這樣解說這個比喻的:「撒在荊棘裡的,就是人聽了道,後來有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把道擠住了,不能結實。(十三22)」「經濟起飛」一代的「外判」習慣,是意圖讓別人代替自己查考聖經,讓別人幫助自己結實,不過,事實上他們自己沒有結實,他們管理的教會也很少結實,他們的下一代也沒條件結實。不過,撒種的比喻重點不在於比喻本身及耶穌的講解,而是兩段說話之間耶穌對一代人表明的心跡(太十三11-17):「在他們身上,正應了以賽亞的預言,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因為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發沉,眼睛閉著,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回轉過來,我就醫治他們。(太十三14-15)」前陣子我太太很喜歡講一句說話:「裝睡的人是叫不醒的。」
原載平台:《趁年青・學釋經》
作者:散會時代
請支持我們的媒體+露宿者工作:
門徒媒體
■ Payme:55100852
■ 轉數快:105276893
■ Paypal:apostlesmedia
門徒事工
■ 轉數快:105640551
■ Paypal:apostlesministry
—————————————
拒絕盲目跟從、堅持聖經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