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致馬有藻牧師悼辭:「和合本到底是甚樣來」駁斥程菲比謬論

0
255


在網上各個基督教神學、聖經討論區之中,不乏有人大放厥詞,本來小子本著「花生書友」的心態可以看待論壇中的這種事情,但在面對程菲比在網路大放謬論,小弟還是有點看不過眼,對於他的無知和淺白,小子還是不知笑好還是喊好。完成神學學位課程如他,也只是屬於這種程度,還自詡自己為正統基礎基督徒教育,甚是驚嚇。

(門徒事工急需事奉人手,誠邀加入!)

網上流傳一幅謎米圖讓小子感受至深:「有兩架單車一齊加速運送一個大頭嬰兒。一架單車叫翻譯家、另外一架單車叫神學家,在他們一直加速的時候,大頭嬰兒大叫「我不需要釋經、翻譯,我只要神!」」可惜的是歷世歷代都不乏這種「屬靈」的大頭嬰兒,還有增加的趨勢,現在甚至是現行基督教的主流。

今次的文章,將建基於先師馬有藻博士寫的那本小書《聖經的「本」源—從抄本至釋經》看「我們現在所用的和合本到底是甚樣來的。」。

從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宣告把基督教列為國教開始,羅馬帝國各地對於聖經的需求越發加增,於是乎抄本就變成了當前急務。而當時抄本總共有5255部,分別傳至「東方、西方、南方」,後來「東方」、「西方」的抄經興起成為「兩大家族」。

「東方」的抄經家族以「拜占庭」為首,而「西方」的家族則是以「西乃山」、「以法蓮」等南方抄經版本為基礎發展起來。現傳「西方」抄本佔現傳主流抄本(在5255本中)佔約5%而「東方」抄本則為其餘的95%。

作者按:可見「東方」家族對於抄經的熱衷,然而這些歷史資料對於後期翻譯的《和合本》只屬於過客性質,實屬可惜。

其實我們現在用的聖經並不是突然間從石頭中爆出來的,聖經也有屬於自己的歷史。

而印刷術的興起,和天主教會到大明國傳福音的事情在此不表,畢竟這不是文章的主題。

直至「鴉片戰爭」的發生,標誌着極大的宗教傳播的藍海正式開了大門,接着一個又一個由清庭與外國簽的條約,一批又一批的傳教士帶着宣教的熱忱,來到中國宣教。

直至1890年,宣教士開了一次「宣教士大會」,而這次大會和抄經家族的成份剛剛相反,奉「西方」本為聖經的信徒屬於大多數而使用「東方」本為聖經的信徒則只約佔少數(當中還包括東正教教徒)。而這一次「宣教士大會」取得史上一次重大而難得的「共識」:就是「《聖經唯一、譯本則三》」,因為這次「共識」而得出的結果是以東方為主流聖經的抄本在傳福音給中國中只能扮演「非主流的角色」,在現存的和合本中以(小字)形式出現在經文的字裡行間,就是東方抄本與西方抄本的分歧。

算是東西方教會分裂以來雙方在放下身段和成見在傳福音給中國的事工上有所合作取得成就。新約全書在1906年付梓,而舊約全書付梓時間則為1919年,合併時以《和合本》為名字取代《新舊約全書》。

而和合本的出現,很快取代了當時的文言文本和白話本。

而現行和合本的底本是源自在當時最流行的《魏霍文本》(1885年修訂版),少量《英王欽定本》(1611)和Textus Receptus 修訂。

(1)「《魏霍本》的危機」
《魏霍本》1881年定本的時候正正是「進化論」傳播得最熱門的時候,進化論則在當時學術上正面挑戰聖經在《創世記》記錄的權威。在信仰上絆倒的魏霍,不單在某些章節上作出刪減,甚至放棄了存在已久在約翰福音中的《淫婦殘篇(8:1-11)》,理所當然地受到大量信徒反對,在1885年作出了正式修訂,成為當時最潮流、最先進的「西方本」。

(2)「次經問題」
自馬丁路德追隨教父耶柔米(武加大譯本編者)把次經放進備註,在新教徒眼中,次經的地位每況越下。福音到達北美時,最初由英國聖經公會倡議,要有教義上與天主教劃分,及後美國聖經公會以減低印制成本和交通費為理由,及在福音時減少爭議下把「次經」完全刪除,在後來新出的譯本上已經沒有「次經」的足跡了。這是時間點的問題,及後聖公會把「次經」獨立地出了一本小書,就是《次經全書》。

(3)「上帝」、「神」的爭論
這個爭論攸久,英國聖經公會堅持使用「上帝」為字眼,而美國聖經公會堅持使用「神」為字眼作稱呼。

使用「上帝」為稱呼是因為可以與「多神論」的中國的神之間有獨一崇高的地位並且可以作出清楚的區別。

而支持翻譯為「神」的論點在於,希伯來文的Elohim是個屬名,可用來單指創造宇宙的那一位,也可泛指一般的神明而不是人。可用於單數也可用於複數。中文的「神」這個名詞,剛好符合Elohim 的這兩個意思。

隨著英、美國力和影響力的交替,「神」字版現在漸漸為現存和合本主流。「 」只屬印制問題而非尊稱,容易引起信徒誤會。

(4)「動機問題」
其實聖經公會一直的取向都是「有動機」才開始篇輯聖經,對於初時對福音一清二白的中國人來說,教導是十分重要的,不同於西方,他們一出生就在父母親的耳濡目染下留低對基督教有印象,所以英文的譯本修辭上以「勸導」為主,中文譯本則以「教導」為主要目的。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 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摩太後書‬ ‭3‬:‭16‬-‭17‬

以這兩節經文為中心思想來翻譯整本聖經。

因應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上「天、地、君、親、師」「五倫」是「權力」由上而下的形成的社會地位的觀念,所以在翻譯修辭上盡量以「老師(大權力者)角度教導學生(為小權力者)」為主要論調。

作者感言:中國人是幸福的,當西、東方教會為了神學思想打生打死,爭辯得面紅耳熱、新思潮興起、內外同時受困,中國人卻能擁有一本集東西方教會精華的譯本,有否盡力地理解、珍惜、正確地使用這《textual Scripture》?眼見「屬靈」大頭嬰兒,成為基督教主流的這個年代,我們還有何面目面對歷代神學家、翻譯家等先賢嗎?還是只屬於「把珍珠給豬」?這文籍此希望引起大家思考。

有趣的是,小子在完全不知情下入手過和合本「上帝版」,後來才知道實屬絕版,希望能夠找回。

當年小子上夜課時問過馬博士:「如果老師你再編輯聖經,會是一本甚樣的聖經?」他說:「小字變成大字,大字變成小字,屬靈的問題靈意解決。」這話影響了小子日後的釋經方向。

馬博士,言詞和性格都很溫柔,在文章內卻盡顯理性和決斷力,小子很慶幸在你回天家以先能夠拜讀你的課程。當然其他對話也有很多,日後小子寫的文章也許也會出現他的身影,感謝你,也感謝主,到那時我們天家再見,阿們。

正因如此,以抄經史來說「和合本」只能算是「偉大的譯本」亦有其不足之處,所以不能說成是「經典」。

原載平台:趁年青・學釋經
作者:花生書友
編按:原標題《與致馬有藻牧師的悼辭——「我們現在所用的和合本到底是甚樣來的。」,駁斥程菲比之謬論》,現標題由編者修改

參考:
《聖經的「本」源—從抄本至釋經》馬有藻著
《上帝與神》台灣聖經公會

圖一 抄本簡史

圖二 主流譯本底本依據

圖三 馬有藻老師用的聖經第一版的神學家名單

請支持我們的媒體+露宿者工作:
門徒媒體
■ Payme:55100852
■ 轉數快:105276893
■ Paypal:apostlesmedia

門徒事工
■ 轉數快:105640551
■ Paypal:apostlesministry
—————————————
拒絕盲目跟從、堅持聖經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