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流製作:堂會喜歡Kitsch 需要袁天佑追思禮來自我感動

0
422


最近有兩個可敬佩的人逝世,一個是米蘭昆德拉,一個是袁天佑。剛好,在近日就袁牧師追思爭論中,我看見米蘭昆德拉講的自媚(Kitsch,或音譯為「刻奇」)。

(門徒事工急需事奉人手,誠邀加入!)

什麼是Kitsch?米蘭昆德拉舉了一個例子:「當看見草坪上奔跑的孩子,由Kitsch引起了兩行前後緊密相連的熱淚。第一行眼淚是:看見了孩子在草地上奔跑,多好啊;第二行是,和所有的人類在一起,被草地上奔跑的孩子們所感動,多好啊。」米蘭昆德拉強調:「第二種眼淚使Kitsch更加Kitsch」。(《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Kitsch原意是媚俗,但昆德拉並非採用這個詞的原意,而是重新定義了它。簡單的說,自媚就是感受自己正在「感動」,並為此而感動。舉例,我參與反地產霸權抗爭,看著被政府迫遷的村民和狗,望著狗狗掉下眼淚,然後讓人拍下我的神傷和眼淚,再加caption「我看到狗狗的心在哭」。這是典型的Kitsch。

我曾撰文寫過「堂會」是一頭怪物。因為神學而言「教會」不是指社會上的一些登記社團甚至如今流行的有限公司形式。教會從來是生命的見證,但「堂會」是偽裝著「教會」的死物。法律把它說成是「法人」,不代表它擁有生命。而這樣的怪物,一直需要養份來維持它是生命的假象,包括大家的「感恩堂慶」,年年對自己說一次:「我奉這死物等於我們的生命是正確的。」

堂會一直需要Kitsch,所以很需要名人,好讓我們為這樣的事情感動:「神竟然讓我有份於祂所器重、在世界見證祂的僕人的事奉中!」緊記,看到「草坪上奔跑的孩子」而受感是沒問題的。問題在於是為「看見了孩子在草地上奔跑,多好啊」而感動。同樣,和偉大有緣而振奮,是正常的。但去感受自己這「和偉大有緣」的偉大,就是Kitsch。

Kitsch的意思是,不滿於生活(或死亡)的平庸、日常,要找個崇高點,再用它肯定自己原來如此崇高(雖然同時說這都是恩典、都很謙卑的說一切無可誇)。

只是,Kitsch是不容你把它揭破的,否則正在Kitsch裡面感動的人,會邊手抹眼淚,邊腳踢你的肚子。近日熱播的《絕世網紅》,一幕女主角指出追隨者是「女僕」,結果一天內粉絲大跌三千人。她的公司負責人苦笑說(大意):「你說她們是女僕?沒錯。但沒有人要聽真話,女僕就是討厭別人說她們是女僕!」

所以,當袁牧過世,正因為袁牧的名氣,大家都需要一個方式,好為自己和名氣沾邊而感動,而堂會這種存在更需要這種感動。當袁師母堅持袁牧遺願,那麼,袁牧你太自私了。你升得這麼高,你知不知道,大部分人的生活都很平庸、痛苦、挫敗,你竟然拒絕用你的名氣牧養我們?你竟然說,你的離世是你個人和家人的事?你的牧養究竟幾時有到期日?神這麼重用你,不就是要容我在你的名氣裡沾濕,然後重新得力?

還記得沙士時謝婉雯逝世,也出現敬拜會陳世強和恩福堂搶著「認領」姊妹的戲碼,指謝其實是敬拜會的人,把安息禮拜和悼念活動拿過來搞。那罕見的牧師獻唱,是什麼呢?不就是說,這偉大得連特首也出席的場合,不是好應該由位份高的人來浸沐嗎?

又曾經,某知名漫畫家(不便開名)為自己堂會免費裝飾外牆,本意是事奉神,誰知堂會在他/她的大作旁擅自加上他/她的大名,令他/她看了後委屈淚下。

堂會喜歡Kitsch,那些敬拜讚美不也在證明這一點麼?我們不只要「獻」給神,還要「享受」神。我們不只因神而落淚,豈不更要因我們落淚而感動嗎?復興啊!我看見復興正在燃點,這「看見」本身不是比「復興」更令人受到牧養嗎?

作者:飄流製作
原文
編註:原標題「Kitsch:堂會的真諦」,現標題由編輯修改

請支持我們的媒體+露宿者工作:
門徒媒體
■ Payme:55100852
■ 轉數快:105276893
■ Paypal:apostlesmedia

門徒事工
■ 轉數快:105640551
■ Paypal:apostlesministry
—————————————
拒絕盲目跟從、堅持聖經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