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來聖經》分類的三個歷史階段

0
234


筆者作傳道時,聽過不少來自大小教會傳道同工分享的趣聞,其中一個是,有不少教會規定講道只用新約,這是令我難以置信的,因為初信主時,已經有前輩分享,叫我們年輕時多讀舊約,在這個60歲還是中年的時代,大部份基督徒今天才開始努力讀《舊約聖經》還未算遲。作為《舊約聖經》的忠實支持者,面對冷處理《舊約聖經》的教會,總叫我不好受。

(門徒事工急需事奉人手,誠邀加入!)

我信主加入的教會,採納了Eisegesis的方法,把新約的觀念放到舊約上(這至少在時間先後次序上是說不通的),認為舊約聖經是為新約而存在,因為新約是「新」的,舊的變為無用,所以要以新約的觀念套到舊約上,舊約是新約的預表,但一次查經時,遇到第一聖殿和《以西結書》的聖殿異象為同解時,便知道自己必須尋找其他釋經出路。

輕視《舊約聖經》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舊約聖經分類,為基督徒帶來困惑。基督教的舊約聖經分類是這樣的(已經有印象的可跳過不閱):
(1)摩西五經
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

(2)歷史書十二卷
約書亞記,士師記,路得記,撒母耳記上下卷,列王紀上下卷,歷代志上下卷,以斯拉記,尼希米記,以斯帖記

(3)詩歌智慧書
約伯記,詩篇,箴言,傳道書,雅歌

(4)先知書十七卷
分為大小先知書兩部分。大先知書五卷——以賽亞書,耶利米書,耶利米哀歌,以西結書,但以理書。小先知書十二卷——何西阿書,約珥書,阿摩司書,俄巴底亞書,約拿書,彌迦書,那鴻書,哈巴谷書,西番雅書,撒迦利亞書,瑪拉基書

這個分類會帶來多個問題,例如摩西五經的作者真是摩西嗎?摩西五經不也是歷史嗎?大先知是否比小先知重要?詩歌智慧書是否只是比「雜項(miscellaneous)」好一點的名字?舊約聖經是否像「黃頁」一樣,是一本功能性的書,書卷按功能分類?為甚麼列王記與歷代志內容重叠?這些被分作不同類別的書卷之間有沒有關係?等等……

幸好,傳統基督教的舊約聖經分類,並非唯一的分類方法。舊約聖經是由現今我們叫猶太人的人寫成的,一般被稱為《希伯來聖經》,其主要成書文字是希伯來文,我們何不去看一下希伯來聖經分類:

(1)「妥拉(訓誨)」五卷: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

(2)「先知」八卷:
前先知書四卷:約書亞記、士師記、撒母耳記上下、列王紀上下(注意:希伯來聖經並沒有把撒母耳記、列王紀分為上下兩卷書。)
後先知書四卷:以賽亞書、耶利米書、以西結書,和十二小先知書(何西阿、約珥、阿摩司、俄巴底亞、約拿、彌迦、那鴻、哈巴谷、西番雅、哈該、撒迦利亞、瑪拉基)

(3)「著作」十一卷:
詩歌書三卷:詩篇、約伯記、箴言
節日書卷(五小卷)五卷:
雅歌(逾越節)(正月十四日黃昏) 路得記(七七節、五旬節)(從逾越節後安息日的次日算七個星期) 哀歌(聖殿被毀、埃波月九日)(猶太人傳說兩次的聖殿被毀是在同一日) 傳道書(住棚節、收藏節)(七月十五日) 以斯帖記(普珥日)(亞達月十四、十五日)
啟示文學一卷:但以理書
歷史書兩卷: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合併、歷代志上下

自從筆者從神學院認識希伯來聖經分類後,已經全面放棄基督教的舊約聖經分類,並且得益越見深廣,下面略述差異,並指出希伯來聖經分類的明顯優點。從分類而言,基督教聖經分類是透過分析舊約書卷的性質作出分類,希伯來聖經分類則說出分類的目的,後者能讓讀經者在閱讀時有明確的方向。

妥拉 vs 摩西五經
妥拉的意思是「訓誨」,所以,無論五經是歷史好,誰是作者也好,其目的是給後來閱讀的人帶來指引與教導。明白了這點,便會更理解為何創世記要在描述以撒和利百加這個家庭時,不忘加了句「以撒愛以掃,因為常吃他的野味;利百加卻愛雅各。」(創廿五28),因為這是一個給家庭中作父母的人的訓誨(教導):若果你對待兒女偏心,你們的孩子必然會出現問題,若你對待孩子偏心,孩子的問題不是從孩子自身而來的,而是由你作為父母的偏心而來的,這原則可應用到其他父母的取態上,另一個例子是創卅八章猶大與他瑪的事件。讀妥拉時,若離開「訓誨」這個焦點而讀,一定會錯過當中的意義。基督教舊約分類中的「摩西五經」這個名字絕對是錯失焦點,讓人陷入「摩西五經的作者是否摩西?」這類的迷思,實在可惜!

先知書 vs 歷史書及先知書
「妥拉」記載了以色列人先祖時代的事和訓誨,下一個時代便是「先知」,希伯來聖經分類把經文分為前先知書和後先知書。前先知書是一個較難接受的想法,因為我們知道約書亞並不是先知,他的角色比較似一個將軍,士師也不是先知,先知這個稱謂似乎要到撒母耳才真正落實,筆者認為撒母耳是由士師到先知的過度人物,他同時擁有這兩個身分。不過這些都不是重點,希伯來聖經分類把他們都列入「先知」這系列就是了。

神直接帶領約書亞和士師,透過他們間接帶領以色列人,這關係與先知的確十分相近。但到了王國時期這個關係變得複雜。若以基督教舊約分類為切入點,我們會以為王國的領袖是王,帶領以色列人的是王,若是這樣,聖經只要描述大衛的事蹟便夠了,為何要有先知拿單?所羅門一生人有兩次神直接與他說話,很少提及先知,但他缺乏對王位的後續安排,他的突然死亡令王國分裂,不但如此,所羅門一生聰明,卻沒有作好王的角色,尤其是在婚娶方面。因此,所羅門未死之先,神就命先知亞希雅立耶羅波安為王(王上十一31)。如果帶領南北國的是王,列王記就不會提到某些王時只用「耶和華眼中為正」、「不正」去形容他們,也不用在《列王記》加插以利亞和以利沙的事蹟了。事實上,立王治理以色列國從來不是神的旨意:「耶和華對撒母耳說:「百姓向你說的一切話,你只管依從;因為他們不是厭棄你,乃是厭棄我,不要我作他們的王(撒上八7)。」

《希伯來聖經》分類「前先知」本來就是歷史的順序,從約書亞到列王,帶領以色列人的都是先知。按時序,後先知書是在前先知書之後,記錄亡國前,南北國的重要事件和神給以色列民的說話,當中只有12小先知書中某些書卷的時間,,在亡國之後(例如《哈該書》和《撒迦利亞書》)。基督教舊約分類再次把焦點模糊,令人以為歷史還歷史,先知歸先知,相反,希伯來聖經分類把先知書分為前後先知,本身就是歷史順序。

《希伯來聖經》的後先知分類與基督教舊約「先知書」分類有一個不同,就是《但以理書》,下面會略述。

著作 vs 詩歌智慧書及其他
筆者有幸參加了中國神學研究院為海外離散基督徒而設的網上課程,當中「舊約神學淺說(4) 一《著作聖卷》」中,李思敬博士提到一個我以往忽略的觀念,就是著作的歷史背景。他提及著作,都屬以色列南北國亡國被擄回歸以後的著作,這是我以前並不知道的,不過聽後,幾乎肯定這是正確的。

《以西結書》十章起,描述了耶和華的榮耀離開聖殿的情形,這是亡國前有關神最重要的描述,因為這代表以色列人已經失去了神的同在,既是這樣,在「著作」的時代,節日書卷中有書卷全卷也沒有提及耶和華名字便可以理解。以色列人被擄回歸後整理出大衛的詩,所羅門的智慧言語、約伯記及歷代志也是可以理解,因為他們急需在亡國後保存屬於這個國家歷史及著作。同樣地,《但以理書》被分類為「著作」也是可以理解了,因為但以理的事蹟正是發生在被擄後。這些理解,剛好切合「著作」的意義,就是「作品集」,是被擄歸回重建時代,(一般說法是)由文士以斯拉團隊合力搜集和編寫的作品集。

在《舊約聖經》中,只有「著作」部份有使用亞蘭文的經卷,因為亞蘭文是巴比倫王國興起及以後的國際語言,更正好說明部份「著作」如《但以理書》和《以斯拉記》的寫作年份在亡國之後。

有了「著作」這個清楚的介定後,基督教舊約分類的相關部份,即時顯得雜亂無序,筆者亦不希望浪費大家光陰去作出討論。

這樣,「妥拉」、「先知」、「著作」正代表了以色列族的三個時代:
「妥拉」:以色列人未進應許之地前的時代
「先知」: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的過程直至亡國
「著作」:以色列人亡國被擄歸回後的時代

第四時代
即使神按應許,讓以色列人被擄後七十年回歸耶路撒冷(參耶廿五11-12;廿九10),重建城牆和聖殿,但並不代表神的靈重歸聖殿。我並不輕視兩約之間的文學,但自從以西結書描述耶和華的靈離去後,神真正的回歸,要到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才實現,因此筆者視《新約聖經》為第四階段。以希伯來聖經分類的原則,去看待《新約聖經》的話,《新約聖經》有兩個階段:

(1)耶穌生平
(2)耶穌復活升天之後的階段(有些定義把這段時間形容為「末世」,筆者是同意的)。

既是這樣,基督徒理當熟讀四卷福音書,同時亦要熟讀《使徒行傳》,這樣便能夠掌握第四時代的兩個階段。至於其他新約書卷,在熟讀《使徒行傳》的歷史後,按著其歷史的軌跡,配合各書卷的成書年份,便能慢慢理解各書卷的意義。

結語
希伯來(舊約)聖經分類,不但包含了三個分類中,各書卷的寫作目的,而且三個分類也透視了以色列族的三個時代,相比之下,基督教舊約分類,除了書卷性質,便沒有其他意義,因此筆者向各讀者推薦希伯來聖經分類,作為讀《舊約聖經》時的指引。基督教新約分類,亦出現類似舊約聖經分類同樣的問題,因此本文大膽把希伯來聖經分類中,有關「時代」的原則套用到《新約聖經》上,並作出兩個分類,希望讀者讀《聖經》時,目標更加清晰,更容易明白《聖經》希望帶給我們的教導。

原載平台:趁年青・學釋經
作者:散會時代

請支持我們的媒體+露宿者工作:
門徒媒體
■ Payme:55100852
■ 轉數快:105276893
■ Paypal:apostlesmedia

門徒事工
■ 轉數快:105640551
■ Paypal:apostlesministry
—————————————
拒絕盲目跟從、堅持聖經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