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九培靈研經會奮興會 馮浩鎏翻炒七年前舊講章

0
580

港九培靈研經會晚堂講員馮浩鎏醫生竟「翻炒」七年前舊講章!本媒體比較後發現,第五晚講章,接近七成篇幅,包括內容、例子、分題、甚至次序,多達廿處地方,原來是「翻炒」自己七年前研經會早堂第四日、第七日的講章。

(門徒事工急需事奉人手,誠邀加入!)

港九培靈研經會今屆晚堂奮興會,由海外基督使團國際總主任馮浩鎏醫生主講,主題「沒有違背那從天上來的異象」,上周六、第五晚題目「凝聚分散」,查考使徒行傳11章19-30節,全長約1小時13分。本媒體發現,接近七成篇幅,包括內容、例子、分題、甚至次序,是「翻炒」自己七年前早堂第四日講章「不再懼怕—寂寂無名的傳道者」,以及第七日講章「不再一樣—自我隱藏的路加」。

第一個地方是開場引言,馮浩鎏「翻炒」七年前早堂引言:「……當我們想到初期教會福音運動的時候,當然很多時會想起保羅、巴拿巴,這些個別的領袖。特別在《使徒行傳》十三章,這個安提阿教會差派兩個最好的領袖出去傳福音。大家留意到初期教會裡面,真正的福音突破不是從十三章開始,而是今日的經文,從十一章開始……」唯一分別是,馮把真正的福音突破,從第十一章開始,改為從第八章開始。

第二個地方是段落分題和引言,馮浩鎏「翻炒」七年前早堂同樣的分題「生命委身的突破」,段落引言也一樣:「……這段經文最影響我的兩個字,就是「那些」。「無知者」,我們不知道他們是誰。不是巴拿巴,不是彼得,不是約翰,不是保羅。聖經沒有記載他們是甚麼名字。是一班「無名者」,但神卻使用這班「無名的人」,在教會教史裡面,寫下很重要的一頁……」。

第三個地方是該段落引用的例子,馮浩鎏「翻炒」七年前同樣的故事:「……我早幾年在倫敦大學做一些寫作研究的工作。倫敦大學的圖書館很大。它的地庫很特別,地庫是擺放文獻的地方。放甚麼文獻呢?就是過去200年在非洲、在中國事奉過的宣教士的文獻。當時,那個主管帶我進去看。當我進到那裡覺得很特別,因為好像是一個超級市場一般。一排排的檔案,我看到很多的名字。這個我知道,戴德生我認識,馬禮遜我知道,但我心裡很感動的是還有很多很多,數千個的檔案,我是從來沒有見過的。這個主管這樣跟我說,這個主管不信耶穌的,這裡每一個檔案代表了一個人的生命,給了你們中國人。我聽到以後,我不能說話,心裡面很感動。其實,他有句說話還未提到,他未信主,每一個檔案代表一個人的生命,為了福音的原故,給了中國人。我在想,這數千個檔案裡面,這些名字從來不在歷史書上記戴,沒有人會知道他們的事蹟,但神會記得他們的名字……」值得注意是,馮浩鎏在2016年稱這故事發生在「幾年前」,上周六重述同樣稱發生在「幾年前」,未有更正。

第四個地方是該段落引用的戴德生名言,馮浩鎏「翻炒」七年前講章:「……戴德生說過一句很重要的說話:『若果我有千磅英金,中國可以全數支取。若果我有千條性命,絕不留下一條不給中國。』但是中國教會太愛戴德生了,引用了這段說話就停止;其實,這句說話他未說完的,還有下一句,是這樣說的:『不!不是中國,而是基督。』是為基督的原故。我們很多時候以為戴德生只是一個人,其實內地會至到1900年的時候,有1200個宣教士在內地裡面事奉,大部份是在大西北裡面,在偏遠的地方,沒有人會寫他們的歷史……」。

第五個地方是該段落引用的約翰‧斯托得(John Stott) 名言,馮浩鎏「翻炒」七年前講章:「……他說過一句說話,21世紀最有效的工人,是『無名的工人』。可能是你和我,作工的人……如果你看第十一章,這班無名士究竟做了甚麼?第二十節,「他們…傳講主耶穌」。即是說,隨走隨傳,他們去到那裡都傳講主耶穌,在二十節裡面。要記得他們的處境,他們不是剛剛去完培靈研經大會。他們不是受過短宣訓練,然後去短宣。不是呀!他們是難民的身份,但在難民之中,在前途不明朗,在生活不穩定的時候,仍然有這份勇氣去傳福音……你做難民,你當然是關心你的生活,何來有勇氣,還能專心的去傳福音呢?何來有這樣的勇氣?」

第六個地方是該段落的故事,馮浩鎏「翻炒」七年前講章:「……新加坡有一樣很特別的東西,叫做廉價機票。他們叫做Budget Airline,廉價的航空公司,有一些廉價機票真的廉價得超乎常理。我從新加坡去柬埔寨、去越南、去其他地方,你猜要多少錢?一元。一元,你有沒有想可以這麼便宜?當然你還要看細字,單程一元。我想,宣教就好,你不用回程,單程就夠啦!」唯一分別是,馮稱這事發生在七、八年前。

第七個地方是來自七年前小分題「 一個敬畏神的心」,馮浩鎏「翻炒」七年前的內容:「……懼怕些甚麼呢?不是懼怕環境,是對神的敬畏、懼怕。懼怕或敬畏,是聖潔子民的特徵。敬畏神是初期教會的特徵。懼怕不是懼怕環境,是懼怕神懼怕」祂的聖潔,懼怕祂的審判,懼怕祂的榮耀。我怕是今個世代的教會,可能缺乏了對神的敬畏、懼怕……當時,初期教會怎樣不懼怕環境,而懼怕神呢?如果你看使徒行傳第四章裡面,當時官府和文士吩咐彼得、約翰說:『你們不可以奉耶穌的名講道』。彼得在第十九節回答:『聽從你們,不聽從神,這在神面前合理不合理,你們自己酌量吧!』」

第八個個地方是來自七年前小分題「放下民族的優越感」,馮浩鎏「翻炒」七年前的內容:「……說這班人向同胞傳福音我們明白,向希臘人傳福音是不思議的事情。你會問:「有甚麼大不了呢?」因為當時猶太人和希臘人是死對頭。第十一章開首怎樣說?彼得是教會的領袖,回到耶路撒冷,被教會的領袖批判他。批判他甚麼呢?他們說:「你為甚麼去一個外邦人家中食飯?在一個叫哥利流的家裡面?」第三節:「你進入未受割禮之人的家和他們一同吃飯了。」當時的人怎麼說?「你去食飯都不可以!」那種敵對相當嚴重。當時,猶太人向非猶太人傳福音是不可思議的事……」

第九個地方,是講解信徒克服他們的包伏,因為他們認定基督的主權,引用的經文,也是「翻炒」七年前的經文:「(1)第二十節:「他們…向希臘人傳講主耶穌」;(2)第二十一節:「主與他們同在」;(3)然後,「信而歸主的人就很多了」;(4)二十三節,巴拿巴鼓勵他們「立定心志,恆久靠主」;(5)二十四節,「被聖靈充滿,大有信心。於是有許多人歸服了主」。

第十個地方,是引用戴德生名言,和七年前一樣:「戴德生曾經講過這樣的話:『若基督不是全然的主,他就全然不是主。』即是,我們生命所有東西,都是祂作主權。當然,他用英文講啦!英文是這樣說:『If Jesus is not Lord of all, He is not Lord at all.』

第十一個地方,是該段落講述一班在安提阿向希臘人傳講主耶穌的塞浦路斯和古利奈人,和七年前一樣:「……這班能夠傳福音的人有雙重的文化。有猶太人的文化,但住過海外,也同時擁有不同地方的文化。神就是這樣預備這些人,因為他們有不同的視野,能夠在傳道方面更有果效。我想,跟今天香港的弟兄姊妹都有關係。我們很多人曾到過外國讀書、工作,你的視野更加廣闊……」。

第十二個地方,是來自七年前小分題「屬靈信心的突破」:「當時教會差派巴拿巴去安提阿,去看看發生甚麼事……教會是否很興奮呢?不是。我覺得教會不是太興奮。你想想,彼得去了外邦人家中用膳都不高興。教會最擔心的是那裡有否跟隨傳統。心裡面想,如果安提阿的教會沒有跟從耶路撒冷教會的傳統,她就不是一份子……但是我們看到巴拿巴值得欣賞的地方,是他超越只是關心傳統。所以,二十三節有個好重要的字,說:『他到了那裏,看見…』,『看見神所賜的恩就歡喜』……『歡喜』是很雀躍,很開心的意思。」唯一分別是,馮指「歡喜」應翻譯為喜出望外。

第十三個地方,是該段落引用的故事:「……我有一次在美國講道,講完道有位姊妹來找我。我講到巴拿巴這個人。她說:「馮醫生,你講巴拿巴很好,但在教會裡不是那麼多弟兄能夠這樣鼓勵他人,姊妹都可以鼓勵別人。」她認為不公道,只講巴拿巴,不講其他姊妹。她講了一句話我覺得很幽默,她說:「教會需要巴拿巴弟兄,教會也需要巴拿B姊妹……」

第十四個地方,是該段落例子:「……有超過200萬的中國人在非洲工作……有非洲牧師,很緊張的跟我說:『你回去時告訴中國人的教會聽,他們知不知這裡有這麼多中國人?我不能跟他們傳福音,因為我不懂講中文。』他跟我說:『你去告訴中國人的教會聽,如果他們不承擔這個責任,這個責任的後果會落在他們的頭上』……」唯一分別是,馮補充這故事發生在幾年前。

第十五個地方,是該段落另一例子:「……最近有一對夫婦去了肯亞,就是回應這個呼召。他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機會會來到。他們本來想著去到,就服侍當地中國人。一去到不夠幾個月,政府官員找他們。問他們:「你們是否馬來西亞人?」答:「是。」問:「中文姓名,你們識講中文嗎?」答:「識。」官員說:「我給一個差使。每一個星期,我想你們去探監三次。」他們問:「為何要探監?」官員答:「監倉剛剛拉了200個中國人,100個來自中國,100個來自台灣。因為他們在網上從事非法活動,但沒有人懂講中文,200個中國人坐監,我們不知怎麼辦?你去探他們,幫助他們。他們上法庭時,你幫他們翻譯。」由法院開始,神開門。直到現在,這對夫婦,男女分別開了一個查經班。」

第十六個地方,來自另一分題「建立門徒的突破」,講述巴拿巴與掃羅角色的調轉:「你看聖經的來龍去派,從十一章到十六章。從十一章去到十三章裡,通常的記載是「巴拿巴與掃羅」、「巴拿巴與掃羅」…。去到十三章十三節,有個轉變,變為「保羅與巴拿巴」、「保羅與巴拿巴」……去到十六章的時候,就只有「保羅」的名字。路加的記載對我很大的提醒,巴拿巴是個不緊張別人是否記得他名字的人,他不在乎自己的名聲。他只在乎別人是否被建立,他只在乎保羅能否成為領袖。記不記得他的名字,不再重要……」

第十七個地方,是該段落引用的例子:「……在二十六節,「門徒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起首。」這裡不是說,門徒自稱自己為「基督徒」,不是這個意思。是一個被動式,是別人說他們是「基督徒」。而且,別人稱他們為「基督徒」,不是一個尊重的稱號,是有侮辱、恥笑的成份。這個中文翻譯太文雅了。如果我用廣東話說,就是「別人稱他們為『耶穌佬』」。他們是「耶穌佬」。甚麼叫「耶穌佬」?就是這班寧願死都要跟耶穌的人。我舉個例子,當時有個歷史學家,名叫約瑟夫,為羅馬帝國寫歷史的。他寫關於這班「耶穌佬」,為甚麼叫他們做「耶穌佬」呢?因為這班人願意去埋葬那些死了,連家人都不敢理的痲瘋病人。這些與死者完全毫無關係的「耶穌佬」,竟然願意協助。這些就是所謂跟從基督的人……」

第十八個地方,則是引入洛桑宣言:「我很喜歡洛桑運動委員會一句說話:宣講福音一定帶來社會的改變,同時我們進入人群,積極的服侍必定帶來傳福音的機會,兩者是互相影響……如果我們忽略世界、忽略社群、忽略香港面對的情況和需要,就對神的話語不忠。但是,如果忽略了神的話語,就沒有任何信息給這個世界,也沒有任何信息給這個城市–香港。如果我們忽略神的話語,就沒有信息……」

第十九個地方是總結:「……今天,神好像當天一樣在尋找工人,我相信神尋找「無名的工人」。你想人將你寫在歷史書上,神可能用不著你。神正在尋找「無名的工人」,但神也尋找「有信心的工人」,看到神的工作,也看到自己可以如何參與。神也尋找「謙卑的工人」,好像巴拿巴一樣,永遠不求自己的名聲。」

第廿個地方,則來自七年前早堂第七日「不再一樣—自我隱藏的路加」的故事:「2010年,我參加在南非舉行全世界的福音會議。當時有四千位教牧,來自不同國家的弟兄姊妹來參加。當然有華人的弟兄姊妹,華人的教牧。四千人一起參加,很好啊!每早晨、下午、晚上有敬拜的時間,而且很美好的是每一個敬拜裡,有不同國家、不同語言的詩歌去唱。我們學習他們的語言去唱那些詩歌。但有一個問題,唱到第四天都未有唱中文,有些華人的教牧就有點微言。我聽到的是甚麼呢?「我們最大的民族,第四天都未輪到我們唱。為甚麼不唱中文呢?」我心裡聽了以後,我不太舒服。我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十天的福音會議裡面,如果沒有唱中文詩歌,我能夠唱一些民族比較小的,或者小數民族的弟兄姊妹的詩歌,以至我們能夠鼓勵他們『同心合意』為神工作,可不可以不唱中文呢?」。我心裡面有很大的掙扎,我在神面前悔改,我說:「神啊!當我們要『同心合意』的時候,不單是一個口號,神給我們放下那種『地盤主義』,放下那種『民族優越感』。」

不謀而合,兩屆翻譯同樣是周志豪牧師。

記者透過電郵向大會和馮浩鎏查詢,唯截稿前仍未回覆。

相關報導:
港九培靈研經會恢復實體聚會 YouTube直播僅48小時重溫
福音右派遺害深 港九培靈會離地脫節95年不變
[門徒公義]第458集:港九培靈研經會離地脫節
港九培靈研經會開幕 轉播站入場會眾疏落
港九培靈研經會晚堂談司提反 馮浩鎏:港人很煩躁容易怨恨
港九培靈研經會 周曉暉論利未:尋求自以為的正義 復仇過了界
港九培靈研經會 馮浩鎏讚李克強:中國的天空都是屬於主
港九培靈研經會 馮浩鎏讚中國三自教會是神的智慧
港九培靈研經會談港人流散海外 馮浩鎏:神要他們接觸不同文化
[門徒公義]第459集:港九培靈研經會周曉暉責利未復仇過界、馮浩鎏怪港人煩躁
[門徒頭條]港九培靈研經會 馮浩鎏講多錯多

請支持我們的媒體+露宿者工作:
門徒媒體
■ Payme:55100852
■ 轉數快:105276893
■ Paypal:apostlesmedia

門徒事工
■ 轉數快:105640551
■ Paypal:apostlesministry
—————————————
拒絕盲目跟從、堅持聖經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