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解碼:《恩典時刻》怎樣合理化 教會違背袁天佑遺願辧追思禮

0
607


循道衞理聯合教會上月25日宣佈,取消袁天佑牧師公眾弔唁,唯違背其遺願及家屬反對,堅持於9月2日舉辧追思禮拜。《時代論壇》D100網台節目《恩典時刻》28日「袁天佑牧師追思爭議:親者痛仇者快」之中,兩主持繆熾宏、陳珏明,扭盡六壬為教會「維航」,甚至最後呼籲,袁家停止爭吵、不要再計較追思禮拜抑或追思崇拜等形式,雙方找個平衡點,否則的話,整個香港基督教都輸:「親者痛、仇者快」。節目播出後,不僅袁師母等對主持言論表達異議,連在《時代論壇》YouTube頻道留言的聽眾,絕大部份都不滿、反對說法。究竟《恩典時刻》如何顛倒是非黑白?筆者以節目主持角度出發,從「起承轉合」四部份,分析這集問題。

(門徒事工急需事奉人手,誠邀加入!)

1.起、顛倒事件真相雙方角色
陳珏明在節目開始簡介事件:「……起初以為教會舉行追思禮拜,大家都可以出席,表達心意,但出人意表,演變成為家人和教會的爭議;家人表示,袁牧遺願是低調處理後事,不要追悼儀式,教會卻有另外一些安排,結果雙方各執一詞……」他指教會已取消袁牧公眾弔唁,應該不會再有公開活動;繆熾宏後來更正,教會9月2日還舉行追思禮拜,袁師母和兩兒子估計會有後續行動,「還有一條尾巴」。

節目「開題」很重要,涉及主持如何定性、演譯事件。《恩典時刻》兩位主持在「開題」時,都很巧妙避開「教會違背了袁牧遺願和喪家反對,堅持舉行追思禮拜」的直接敍述,改稱是教會舉行追思禮拜,喪家不要,結果雙方各執一詞……這樣的表述,會令聽眾以為,教會要做一件大家認為理所當然的事,喪家卻藉詞反對,結果各執一詞。但根據常識,在喪事決定權上,雙方的地位、話語權顯然不可能平等,一切由喪家決定。

舉一個例子,讀者該更易明白,《恩典時刻》主持如何顛倒事件雙方角色:在社運衝突中,男性執法人員觸碰女抗爭者胸部,被指非禮,上庭後,男性執法人員卻聲稱,其實是女抗爭者「以胸部襲擊我」。

《恩典時刻》從「開題」起,便改寫事實,為之後引導聽眾往同情教會方向舖墊。

2.承、開闢同情教會討論角度
承接陳珏明的「開題」,繆熾宏跟著花費很多篇幅,引述一些相識袁牧多年的舊友,怎樣評價及讚稱這位牧者,又聲稱本身早已知道很多消息,只是保持沉默。他在這裡表達的重點是:雙方爆發罵戰,回應時加鹽加醋、口誅筆伐,實在是一宗悲劇。很多人都在壓抑,不敢說話,因為無論支持教會或袁師母,都會被扣帽子,結果於事無補,全部人都輸,親者痛仇者快,「我們要在這夾縫中找出路」。

節目的「承」,指引這集將會討論的大方向。循道衛理教會事件,其實有很多討論方向,包括現時最多人討論和關注的「教會有無權在喪家反對下,舉辦追思禮拜等儀式」、或者「林津會長向時壇透露袁牧臨終前細節,是否洩露個人私隱」等。主持們都避開這些大方向,偏偏選擇「再爭執下去,於事無補,全部人都輸,親者痛仇者快」,因為前者導向的結論,都會指向教會理虧,唯有最後這方向,才能指向「當然是停止爭執、避免全輸局面」。

3.轉、拆解不利教會的指控
有了「起」、「承」的舖墊後,「轉」這部份,兩位主持為這事不利於教會的爭議點,逐一「拆彈」,企圖告訴聽眾,教會也不是完全錯誤的:

3.1公開死訊也違背袁牧「低調」遺願?
喪家反對教會舉辧公開儀式,最主要的原因是,袁牧要求低調處理其後事。陳珏明在節目反問:若果袁牧想低調的話,用同一把尺來量度的話,那麼又應否公開他的死訊?「若我在網上公開悼念的話,又有無違背他的遺願?」他聲稱希望在網上公開及回顧袁牧的講章,現在也猶豫應否表達了。

任何仔細閱讀袁師母及其兩子臉書帖文者,都會明白:袁牧遺願「低調」的意思,是指其身後事、殯葬之處理,絕非連提都不准提、網上不准寫、不准講!否則的話,過去一個月,所有報導、評論袁牧死訊的媒體、名人、網民,包括筆者在內,全部都「違背遺願」了!

直至現在,還有人混淆了這兩件事,有些是出於無知、有些卻肯定故意。對於陳珏明的「故意不明白」,筆者實在感到相當震驚。他不僅是基督教節目主持,也是一個專業新聞工作者,更如他在節目所述,他是最早報導袁牧死訊的。因此,筆者實在不能相信,陳珏明在節目是真心存疑「公開袁牧死訊、網上公開悼念,也可能違背其遺願」。他作出此表述,或會令聽眾認為:袁牧的「低調」遺願也不是絕對。

3.2教會對退休牧師喪禮有話語權
喪家反對教會舉辧公開儀式,另一個理由是:袁牧已經退休了,他也是一個普通人,教會不該以他為前會長為理由,聲稱有權為他舉辦追思禮,「又不是賣身」。崇基神學院兼任講師莫介文上月底曾撰文《牧職是什麼》,在「高派教會」傳統框架下,以循道衛理從聖公會所出、而聖公會又從天主教所出,作出「牧師也是教會的」的驚人結論,袁師母亦撰文回應。因此,《恩典時刻》在這裡作出的討論,其實是有此背景的。

主持討論:牧師退休後,和教會關係是否劃上句號呢?繆熾宏又花費很長篇幅,敍述循道衛理從聖公會出來,而聖公會處理聖職人員後事雖然也有一套程序,但對其遺體也沒有絕對處理權,和天主教不同,不是賣身,但也會為他們舉行隆重的安息禮。至於循道衛理,他引述一位資深牧師稱「袁天佑做過會長,他無理由唔知道,教會將如何為他舉行後事。」而循道衛理也為他們的會吏,舉行隆重的安息禮拜。

筆者的分析是:在「教會對退休牧師喪禮有否話語權」這題目上,若再重覆莫介文早被否定的「高派教會」論,絕對不可能成立,故此扭轉講法:「牧師退休後,和教會關係是否劃上句號」,按人之常情,一個受尊敬的牧師退休,即使不在其位,也會受到教友和同工關心和保持聯絡的,但這和教會是否有權舉辧其喪禮,絕對是兩回事。故此繆熾宏引述教會資深牧師的話為「人證」,再稱他去過聖公會、循道衛理神職人員安息禮拜為「物證」,以此證明循道衛理是會為神職人員舉行安息禮拜的(但主持沒有說的一點是:死者家屬沒有反對)!

3.3教會洩露袁牧私隱家人關係
喪家反對教會舉辧公開儀式,最後一個理由是:教會洩露袁牧私隱、包括臨終前照料情況,和家人的關係,極度不尊重袁牧和喪家,雙方關係破裂,根本沒有把後事交託教會的可能。比較上述兩爭論點,筆者認為,《恩典時刻》主持繆熾宏「拆彈」這點,實在令人啞口無言。

繆熾宏形容,袁天佑是謙謙君子,很少和不相熟人士講內心世界,包括和妻子和兩子的關係,現時很多道聽途說的事:「我知道哪些是真、哪些不是。」袁牧師可能清楚知道:他身為循道衞理前會長,和個人身份有矛盾、存在拉力,外界不會當他是普通人,這正是現時產生的矛盾。而繆重點是:外界流傳的事,包括袁牧與師母已分居兩年、師母和兩子沒有陪伴看病入院、袁牧主要由教會照顧等等,雖然有些是假,但「有些確是真」!

繆熾宏在節目中,經常表現出與袁牧相當熟稔了解,洞悉他很多內心世界:「我知道哪些是真、哪些不是」、「袁牧師可能清楚知道……」,並以此為基礎,斷言袁牧也不希望見到今天局面、親者痛仇者快等。「基於客觀事實、作出主觀評論」是評論的鐵則,故此關鍵是:繆熾宏究竟是否與袁牧很熟稔、知悉袁牧內心世界?筆者特別為此向袁師母查詢。

袁師母直斥,繆熾宏根本是在扮熟:「他口口聲聲稱袁牧師為天佑,像是與袁牧師很熟落、平輩相處。袁牧師有一個固執的習慣:年紀和輩份被他高的人,他不會稱呼其名字,袁天佑也視此為無禮。繆熾宏先生口口聲聲稱袁天佑牧師為『天佑』,我全家一聽就能確認,他不認識我家的袁天佑;爸爸若聽到,一定以他為無禮。爸爸死咗,一定有人出頭扮同爸爸相熟、稱兄道弟,然後說三道四。他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袁師母形容,繆説知道她的家事那些真那些假,實在無知和狂妄,來説是非者便是非人、要小心:「至於過往天佑向我形容過繆先生是何人,我不替死者多説了。」

以上是師母的供詞,而我以主持的角度,再三重溫繆熾宏的言論,他舉出很多袁牧老朋友、老同學的回憶,教會資深牧師的話,卻沒有直接詳述一件袁牧和他個人相處的故事、經歷,若果真正如他形容熟悉其內心世界的話,很難想像,一個節目主持會完全不透露半點交情。筆者幾可斷言,繆的確認識袁牧,但兩人交情,絕對不是「閨蜜」般程度,袁牧向他透露的「內心世界」(若有),不可能深入得足夠讓他判斷「我知道哪些是真、哪些不是」。

4.合、籲喪家妥協接受追思禮拜
顛倒事件真相的「起」、舖陳指向同情教會道路的「承」、「轉」再以語言偽術來逐一拆解不利教會的指控,最後「合」的部份,主持也理所當然地結論「大家可否找個平衡點,現階段停下來,不要吵下去,9月2日是追思崇拜也好、追思禮拜、追思敬拜也好,透過天佑一生讚美上帝……否則親者痛、仇者快」。

正如筆者在《時代論壇》訪問遭澄清 報導怎樣扭曲袁師母原意一文曾指出,「新聞中立」從來是Mission Impossible:正反雙方各給予多少篇幅報導、誰先誰後、把誰放入標題、把什麼放入導言、選取什麼、不選取什麼、落不落配圖、圖片說明怎樣寫、這宗報導放在什麼位置、什麼時間刊登、社評、專欄、節目會否評論……每項都已反映了編輯/記者對事件的觀點取態。新聞從來沒有中立,把一枚硬幣丟落地,結果只會是公,或者字,沒有中間。

《恩典時刻》這集節目,與《時代論壇》編採方針,其實同出一轍:無論教會怎樣千瘡百孔、管浩鳴、梁燕城等教牧領袖如何犯錯,總能找個「好消息」角度、報導節目「偉光正」, 一代又一代的信徒讀者,不斷被潛移默化,也深信「香港基督教有希望」,結果是抹煞了袁師母等受害人真正的聲音、事件背後真相、讀者知情權、公義的伸張,以及香港基督教真貎。

作者:楊浩然(門徒媒體主編)

請支持我們的媒體+露宿者工作:
門徒媒體
■ Payme:55100852
■ 轉數快:105276893
■ Paypal:apostlesmedia

門徒事工
■ 轉數快:105640551
■ Paypal:apostlesministry
—————————————
拒絕盲目跟從、堅持聖經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