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看到今天的講題「奇異的恩典」,可能你會想到一首知名的詩歌「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相信各位必然和我一樣,非常喜歡這首歌。但在如此美妙的歌詞背後,詩歌的作者有怎樣的經歷,引起他的靈感,寫下這首詩歌呢?
(門徒事工急需事奉人手,誠邀加入!)
「奇異恩典」的作詞人約翰·牛頓(John Newton, 1725-1807)生於英國一個基督徒家庭,母親希望他成為上主的僕人,但好景不常,當牛頓七歲的時候,母親因病離開了他,自此他的人生便遇到180度逆轉。
當牛頓步入少年時,他倚靠幫助奴隸主押送黑奴為生,並學習了水手和奴隸主的價值觀和習慣,飲酒、淫亂,並且虐待船上的奴隸,那時,他放棄了母親傳給他的信仰,自稱無神論者,常以褻瀆神為樂。一次被奴隸主拋棄的經歷,讓他跌入人生的谷底,那些非洲人因報復他虐待非洲奴隸的行為,將他囚禁。
在快要死的時候,他記起那被自己拋棄的上帝,禱告求耶穌給他一條生路。最後,父親奇蹟地帶人救他,這一次牛頓深深認識到上帝救贖恩典,他重拾信仰,最終成為了一位具有影響力的牧師和聖詩作者。上主藉着不離不棄的愛,從死亡中救贖了背叛自己的牛頓。同樣,上主的「恩典」又會如何進入我們的生命呢?今天,我盼望和大家看《馬太福音》的經文,看看主恩典的軌跡。
在我們心中,恩典必定是好事,剛才所講牛頓經歷上主的幫助,承受恩典的方式,過程就算是經歷痛苦,最終峰迴路轉,在我們身上的,必定是一件好事。但恩典會否並不用我們理解的方式,進入生命中?今天的福音經課,正正讓我們接觸這種恩典。
我會說經文中所提及的這種恩典,就像一份禮物,而且還集合了不同的小禮物。就如我們將會在40周年堂慶中,派給長者的福袋一樣,當中有餅乾、麥皮、麵餅,一份一份的。我相信這「恩典的福袋」,對弟兄姊妹並不是負擔,而是一個很大的鼓勵。盼望能用少許時間,讓我為大家拆開這一份從耶穌基督而來寶貴的禮物。
一、一雙看得見的眼睛:(太9:35-38)
講的不是肉體眼睛能否看見,而是能不能夠看見別人的需要。經文描述,當時耶穌開始了他的宣教旅程,到了不同的城市,醫治了許多人、傳福音給他們聽。因此,有許多人跟隨了他。耶穌做這些事為了甚麼?在這裏,《聖經》作者要提醒我們,耶穌做一切的事,是因為看得見人的困苦無助,好像羊沒有牧人一樣。沒有牧羊人,就沒有人幫羊去搵食,沒有牧羊人,就無法生存。因此,耶穌的使命是要為困苦無助人供應生活需要。
今天的香港,你又能否看見有人三餐不繼,需要在垃圾桶找食物?或者沒有屋往,要留落街頭?耶穌要基督徒繼承牧者的角色,是要我們看得見,而且去供應這班人的需要。
說到這裏,我想起一些在橋底的發現,當中一大班人無家可歸,睡在公園,若我向你問:「香港人能否看見這些人?」可以肯定,他們能看見。但為甚麼不提供幫他們呢?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視而不見,上主要給我們一對看得見的眼睛,要我們重新對準這班有需要的人。
二、牧者的權柄:(太 10:5-8)
《馬太福音》從第10章開始,聖經作者將牧羊人的角色,由耶穌轉到十二使徒身上,這個行為代表着上帝將牧養的權柄給了我們。這就是禮物的第二部份「牧者的權柄」。牧者這個身份,或者會令你感覺沉重,是否要有許多恩賜,並且願意委身受苦,才能勝任這個職位?但事實上,基督新教沒有這種信徒和牧者的分界,在路德的理論中,一個重要觀念就是「信徒皆祭司」。簡單來說,即是在座每一位弟兄姊妹也是牧者,承擔牧者的責任,要懂得牧養其他人的。
這樣,牧養的職責是甚麼呢?我們再看下去,可能會找到答案。《馬太福音》10章5至8節中,耶穌給門徒許多命令,我粗略地將它分為兩種:第一是自潔,第二是要我們去服侍有需要的人。
看上去牧養、自潔和服侍有需要的人,三者沒有太大關係,但為何耶穌將它放在一起呢?
在這裏,我們要看一看,甚麼是自潔?平常我們看「自潔」,好可能會覺得是個人行為上的清潔,約束自己不去做沾污身體的事,但大家有沒有想過事奉神的價值觀也要自潔呢?有時候,我們會很習慣用平常人的觀念去看牧養,將教會人數的增長、有沒有一個美麗的禮拜堂、或者有多少奉獻,看成「教會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這個社會教曉我們的價值觀,越多人支持、越多錢、外表越靚就是成功。但這裏,耶穌提醒我們,不要走上外邦人的道路,跟隨了他們的價值觀。而我們單單要做的,就只是愛被邊緣化、困苦無助的人,並且彰顯神的國度。
今日,我們很感恩,主恩堂兩個星期後,就會舉行40周年感恩慶典,又有大型的聚餐,但我們要停下想想,我們做這些事是想人得益處,還是滿足自己成功的慾望呢?願上主清潔我們的心,讓我們看得見他的美意。
三、一份跟隨主的邀請:(太 10:9-23)
經文最後一段,耶穌不再教他們應該做甚麼,不應該做甚麼,進入一個非常沉重的新話題,他要預言奉主名去傳道的人,最終的下場是怎樣。相信在耶穌未開聲之前,大家也很期待耶穌會怎樣獎勵他們這一班為主做事的人。但這個時候,耶穌真掃興,不但沒有和這班投資者解釋投資回報,而且說了一大堆他們將來要面對的苦難,當中,不但要被當權者打壓,連家人也要背叛他們。
事實上,歷史話給我們知,不單十二使徒,之後歷世歷代信耶穌的人,也都受到了悲慘的遭遇。就在一百年前,有很多宣教士犧牲了將來、家庭,甚至生命,參與在中國宣教使命當中。他們有着一個共同點,就是到死那一刻,也沒有後悔跟隨耶穌。為甚麼呢?有時候,我會站在未信者的角度,想一想為甚麼要犧牲一切跟從主,可能我們每個人也有自己的答案,但我相信主所給予我們的救恩,就已經值得我們犧牲一切跟從祂了!
最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來華宣教士的見證,這就是李愛銳(Eric Liddell, 1902-1945)的故事。看過我文章的弟兄姊妹都知道,我是被他的說話影響而考上大學的。
李愛銳的前半生,教導我們要堅持。作為一個運動員,他盡力準備,靠着主恩,無論是短跑,還是長跑,也能勝出「奧運比賽」。無論是電影,還是書籍,我們只會談到他得到奧運獎牌的一刻。其實,李愛銳的下半生,更加值得我們學習。
當李愛銳23歲時,他放棄運動員職業,而成為宣教士,到中國宣教。一位奧運獎牌得主,他可以做教練,也可以做知名人士,但他卻選擇宣教。一方面因為中國宣教士家庭的背景,另外也關乎他對中國的愛。當時,他明明知道中國因日本的入侵,而變得動盪,他卻主動來中國,照顧因為戰爭受傷的人,還選擇在最貧困的河北農村服侍。
在貧困的農村服侍已經困難,但壞事卻更加在李愛銳身上不斷發生。服侍不久,他就被日軍俘虜到集中營做苦工。在巨變面前,可能你會想到,他會選擇躺平,放棄服侍主。但在營中,他仍保持樂觀態度,堅持佈道,甚至爲抓捕他的日軍禱告。在辛苦工作外,爲集中營裏的兒童教課,並帶領他們做體育鍛鍊。
不斷的勞動,讓他身體幾乎堅持不住。於是,日本方面曾向英、美等國家提出,用集中營裏的僑民交換戰俘,而他亦名列第一批名單中。但是,他卻將這個逃生機會讓給了其他人,繼續留在集中營幫助別人。最後,由於過度勞動和營養不良,李愛銳於1945年,因腦腫瘤,死在集中營。
他提醒往後的宣教士,或者我們做的沒有帶來很大改變,或者沒有人記得我們為主做的,但上帝看的,只是我們有沒有將所有獻他。雖然今天我們有宗教自由,不會被迫害,也不會被家人丟棄。但很多情況,包括:社會公義、使用金錢的方法、生活的習慣、我們怎樣去待人處事,基督徒也要走在違背主流文化的道路上,你願意這樣做嗎?
福袋最後一份禮物,是一份跟隨主的邀請。上主的恩典是豐富的,包括剛才所說,那些能夠看得見,或者隱藏看不見,林林總總如實地記在《聖經》裏。但我們需要有行動,我們需要用能夠看見的眼睛,關心困苦無助的人,也需要傳承。牧養的權柄,不求回報地擁抱這世界。願我們能夠倒空自己,行在基督的道路中。
作者:譚永亨傳道(香港主恩堂)
編註:原題目「奇異的恩典」,現題目由編輯更改
請支持我們的媒體+露宿者工作:
門徒媒體
■ Payme:55100852
■ 轉數快:105276893
■ Paypal:apostlesmedia
門徒事工
■ 轉數快:105640551
■ Paypal:apostlesministry
—————————————
拒絕盲目跟從、堅持聖經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