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使徒遺訓》:一個古代教會教材分析(上)

0
170


不少信徒對於研讀《聖經》總有一點心得,然而對於《聖經》以外的資料(「典外文獻」)卻不太有興趣深究。早期教會文獻,也許因為被稱為「典外」,一般信徒興趣不大,甚至視為無關重要的文獻。因此,很多信徒對教會歷史也認識不多,對使徒行傳至宗教改革中間的千餘年,更可能一無所知。

(門徒事工急需事奉人手,誠邀加入!)

早期教會其中一卷重要文獻為《十二使徒遺訓》,其寫作時間接近使徒的年代,其出版前,已從其他教會文獻得知《十二使徒遺訓》。我們可從歷史中一看本書的重要性:此書內容被發現曾收入Constitutions of the Holy Apostles《使徒法程》(第七卷)。教父亞他那修認為教會需以本書教導初信信徒道德與教會敬拜習慣,屬他視為要閱讀的典外文獻之一(書信三十九)。基督教史學家優西比烏甚至提到一些神學家視本書為正典的一部份。因此,本文嘗試從《十二使徒遺訓》七至十五章,窺探早期教會(特別是敘利亞教會)的敬拜生活習慣,並藉此提供反思今日教會習慣的背景。本文的第一部份,將簡介《十二使徒遺訓》,並其有關教會生活指引的部份(即七至十五章)。

《十二使徒遺訓》簡介
《十二使徒遺訓》Didache 「教規」(下稱「本書」),也被稱為The Teaching of the Lord Through the Twelve Apostles to the Nations 「主藉十二使徒向外邦人的訓話」為早期教會文獻。本書作者不詳,卻與不少早期文獻有相似之處,例如《巴拿巴書信》、《黑馬牧人書》和《Q》,並我們熟悉的《馬太福音》、《路加福音》和《哥林多前書》,其中本書基本上包含登山寶訓的大部份。然而,對於來源的考證仍缺乏具說服力的看法。本書1883年出版之時,被視為公元135年寫成,然而學者未能一致同意這些文獻寫作的先後次序或其資料來源,故此我們只能大致將日期定為第一世紀後期,即與福音書相若或略較福音書早。

大致上,本書可分為兩部份,前六章與後面十章。前者以一1作標題「生命之路與死亡之路」,後者為關於禮儀的教導,最後的第十六章則關於末日。前六章的內容,圍繞書中所謂生、死的兩條路,內容與登山寶訓關於道德的教導有不少重複,例如關於殺人、姦淫、起誓等教導,在此不一一列出。此外,生、死兩條路的形象,也與登上寶訓的結尾「兩種根基」相似。我們可以視這些教導,主要針對從異教背景歸信的入門基督徒,同時這些教導也能如上面亞他那修所說,幫助早期教會將其信仰代代相傳。

七至十五章部份簡介
七1提到「論到洗禮,先將以上所說的一切事學習過」,似乎表示前六章為「洗禮班」而後面是信徒的主日學。與前面一樣,與登山寶訓重複,然而此處既是信徒生活,也就重複了馬太福音六章祈禱與禁食的教導。然而,七–十五的一些教導,似乎未必與初信信徒有關,例如洗禮選用的水(七2-4)或關於分辨假先知的教導(九–十一)。畢竟,初信者未必被授予處理這些事務。故此,我們也可以視本書為對教會整體的教導,而不僅是今日所謂「慕道班」「洗禮班」「成長班」一類的教材。同樣,正如前面提到本書在教會中的認受性,我們看待本書的角度,比起將本書視為神學辯論,視本書為教會的法律或課本則較為適合。

七–十五包含關於教會禮儀與運作的教導:七章是洗禮,八章是禁食與祈禱,九章至十一2是聖餐/獻感謝祭,十一3至十三2是接待,十三3起則是施捨與對待先知,最後三章則關於爭吵、主教與執事並末日。我們或可簡單將其分為先後兩組:前面是關於禮儀的教導,後面是關於教會運作的教導。

本文的下一部份將分析本書七至十五章,並分析其內容,以作為我們再看今日教會的背景。

附:本文中譯取自謝扶雅編《基督教早期文獻選集》,基督教文藝出版社出版。英文取自 J. Stevenson 編《A New Eusebius》,SPCK出版。SPCK亦有教父文獻匯集《Ante-Nicene Fathers》與《Nicene and Post-Nicene Fathers》,有興趣者可查閱。

原載平台:趁年青・學釋經
作者:語.言
編註:標題由編輯修改,原題目《一個古代教會教材分析(上)》

請支持我們的媒體+露宿者工作:
門徒媒體
■ Payme:55100852
■ 轉數快:105276893
■ Paypal:apostlesmedia

門徒事工
■ 轉數快:105640551
■ Paypal:apostlesministry
—————————————
拒絕盲目跟從、堅持聖經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