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制度不利釋經

0
186


《少林足球》出現了兩次了幾乎一樣的對白:「如果⋯⋯唔係醫生就係律師。」這句說話指出了港人的一套價值。所謂出人頭地,除了含著金鎖匙出世(例如揹著個三萬港元的袋旅行會被記者/網民讚低調的那些人),就是有一個高薪的職業。除了醫生和律師,還有工程師、會計師等。在中學,這些觀念令文科自中四起,被視為次等的學科,以筆者就讀的中學為例,會考(出賣年齡系列)班有四班,其中兩班是A Maths,一班電腦,最後一班沒人揀的,便是文科。

(門徒事工急需事奉人手,誠邀加入!)

到了選讀大學,很多人都以前途/搵錢優先,選科時,都會優先選擇與上述職業相關的學科,但細心一看,除了律師一個職業外,其他都不是文科學科。而且,以收生標準而言,只要英文了得,配合其他高分科目,法律系一樣會容許入閘,而且看完韓版《The Devil’s Plan》便知,法律系重點在於記性,語文,跟其他高薪職業一樣只屬其次。筆者的情況剛好相反,我幾乎不知道理科在講甚麼,勉強讀完A-level(考了兩次)Phy-Chem-Bio+英文,才驚覺自己讀理科是浪費人生,於是大學選修英語教育。

自己信主返教會,查經時也會發現,我的教會主要以讀書成績好壞來看待人,所謂好或壞,自然就是社會賦予的價值,像我這樣的文科生,自然浮浮沉沉,查經主要由一班理科底子的人帶領,所以一些像我這樣,以語文科為基礎的人,以為平常的事,往往成為異數,例如做「閱讀理解」題時慣常使用的技巧:

1 Read the line(字面意思)
2 Read between the line(暗示)
3 Read beyond the line(作者意圖/立場)

對我來說,中學已經掌握好了的技巧,對釋經也有幫助,但很少聽到教內人提及,反而在我的教會中,常提到「靈意」,而所謂靈意,有時是個人的思緒,離譜點的,就是一些不可推翻的教內遺傳,使用文學方法的釋經少之又少。

因此,亦非常可惜,一般查經都會提及的歸納式研經法(OIA)中,經文觀察(O)和闡釋(I),都離不開上述閱讀理解的三部曲,但很多兄姊好像要重新學習一樣,並且他們當中很多良久仍然未能掌握,因為語文的價值只限於作為輔助考試/工作的工具,絕大多數人對語文本身並不感興趣。

上述的高薪職業,除了本身的專業知識外,行業中有很多潛規則,是旁人所不知的,很多由這些專業人士帶領(執事、長老、堂委)的教會也不例外,聖經是一套規矩,但主宰教會人,在不知不覺間,把這些潛規則帶回教會,例如嚴重的階級觀念、以學業成績、職業把教內的人分類分等級、各種辦公室手段等等。就像熟讀2k+年中史帝制的人都知道,儒家文化只是表面的一套,實際管治的規矩是法家,儒生、士大夫很多時都不敢進入法家主宰的禁區,但有趣的是,二千多年來一直向外宣稱「尊儒」,很多華人教會亦相當類近,高舉《聖經》,教內卻另有規矩。

結語
香港從小到大的教育並不重視文科和語文,只視語文為幫助學業和事業工具,到研經要使用各式語文技巧時,許多人頓時手忙腳亂,裹足不前,到老來想補補課時已經失去了學習的先機,進度緩慢。近年香港中學教育中的通識科間接要求考生有較高的語文能力和語文表達能力,教會的新生代亦因此受惠,可惜香港教育政策缺乏長遠打算,經常轉變,這現象只屬曇花一現,因此,「潛規則」仍然主導著華人教會。

展望
前文分別試過用文化、經濟和歷史角度看華人釋經,本文則試用教育這第四角度再看釋經,可惜無論從甚麼角度看華人教會,釋經都不被重視,教會一代人生活於經濟景氣之時,問題可能未能浮面,但現在經濟下滑,這類以往未被重視的問題,便會逐漸浮現,因為長期漠視釋經,真理的柱石纖幼,根基短淺,大部份華人教會十分重視的「人數」亦開始下跌。

本文及前三篇相關文章指出,華人基督教會過份重視保留文化,可是以百年前本色化運動為基礎的華人教會文化,並未有足夠時間發展,教會亦因此一直不成熟,過份重視保留文化,亦令教會與時代脫軌,過往教會亦過份依賴經濟力量,去支持教會運作。筆者第一次公開自己的想法:因為上述原因,現時我們知道的華人教會,將會迎來人數上的大幅倒退,由現時的三十多萬,下跌至少一半,到十五萬左右,這件事將會在未來二十年內漸漸發生。

作者:Kenneth Lee (散會時代)
Follow 《趁年青・學釋經》:
WordPress
Twitter
Instagram
FB

請支持我們的媒體+露宿者工作:
門徒媒體
■ Payme:55100852
■ 轉數快:105276893
■ Paypal:apostlesmedia

門徒事工
■ 轉數快:105640551
■ Paypal:apostlesministry
—————————————
拒絕盲目跟從、堅持聖經公義!